健身日志打卡1000-803
东汉以前,很多文人武士都会静养,行走坐卧皆可用功,成为一种普通的健身术。后梁武帝时,达摩行教游汉土(此时达摩年67岁,是天竺国王第三子番王之子)传来洗髓易筋等法。唐代有临济、密宗两派,相继传出插条、柔杠三折、四肢功、八段锦、金刚十二式、罗汉十八法——印度统名之柔杠。后又有岔派,派别跌出,不可枚举;居士尤多,标新立异,花样繁多,方法极乱,异论杂出,遂使此术没有发展,反而有分裂情况。早在500年前,已形成抱残守缺。
宋代之后,多变为禅坐等法,也是门户选出,互有异同;而且坐法多不够自然,也不够具体,舍精华而取糟粕,不仅达摩师传湮没已尽,而我历代先哲遗产也随之俱废。大好学术,无形销毁,殊为可惜。
日本相近此术者不少,每在用功之前首先凝神站立以定神思,并得到各方面的提倡支持,也确有深造独专精特的功夫,但也系支离破碎,只鳞片抓。
我生平对祖国遗产——健身术、拳学特别爱好(这和幼年多病是有关系的)。从青年时代略识健身门径之后,就一方面求师访友,认真学习,一方面博览古书,细心体会;同时按照师友的指导和《内经·素问》篇所载的道理,朝夕不辍地练习,虽受个人智慧和其他条件的限制,存在着不少缺点,但50余年的经验证明,它不仅有健身防病之效,而且对很多医药无效的慢性病,确有不可想象的治疗作用。
每日穴位:
手阳明大肠经
17扶突
“突”,泉名,又跳跃也,又冲撞也。抚本穴则突突应手,如皮下有水泉涌突之状,因名“扶突”。又烟囱曰“突”。其所治症与天鼎穴略同。针灸者常比天鼎如炉灶,本穴犹烟囱也。藉此通畅之力,泻除幽郁之火。如治暴喑、气梗、喘息等症。与任脉之天突穴所治略同。
凡穴下扪之有跳突者,须以指甲深搯,然后下针,防伤动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