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K机制(knowledge):从知识或信息中学习
E机制(experience):从经验中学习
最高境界:知行合一
库伯的经验学习圈模型:学习的起点是我们的经验(experience),然后对经验进行反思(Reflection),再系统化和理论化反思的结果,也就是学习的第三阶段--“理论化”(Theorization),最后是“行动”(Action)。行动中如果出现新的问题,刚开始又一办的学习圈,如此循环。
有洞察力的追问:
追问前因后果:
前(前车可鉴):为什么这件事对我重要?是怎么出现这个问题的?
因(相因相生):都有哪些关于原因的假设?怎么验证或排除这些假设?还有其他人能帮我思考,给出更多选择或可能性吗?
后(以观后效):若这个问题解决了,最好的结果是什么 ?那是我期待的吗?
果(自食其果):如果我什么都不做,会发生什么?
明确适用边界:
适(适得其反):有没有人不同意我对原因的假设?有没有不符合这个假设的实例?
用(使用条件):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考虑成本收益,考虑态度能力......)?这件事可以用其他什么方式来完成?
边(旁敲边鼓):有没有可供借鉴的情况?其他领域/行业/人如何解决类似问题?
界(楚河汉界):无论是不同的意见还是类似的问题,它们和我的思路真正的区别是什么 ?交界在哪里?
针对立体学习能力的三个维度的便签法:
追问和反思经验:
先在A1便签写下遇到的问题,描述相关经历。追问前因后果,适用边界,直到澄清了问题的本质,将真正 需要解决的问题写在I便签上。
再规划A2便签的解决目标、行动方案。
内化和应用知识:
在“用自已的语言重述信息”时,刻意梳理信息的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
对A1和A2的思考也能够进一步帮助明确适用边界。
分析和整理信息:
把重述信息、联结经验、规划应用变成自已的习惯,甚至成为本能反应
避免附会旧知、泛泛而谈,避免决心泛滥或感慨万千。
I:实例中获得经验,经验中学习与反思,形成自己的总结,为下一步的目标采取实际行动。
A1:学习非暴力沟通,是从线下工作坊的游戏互动中开启的,体验感很深,但当时不并不明白自己的目的。回来开始读《非暴力沟通》的时候,有一种情景再现的恍然大悟。随着在线21天训练营连续四期的学习与深入,形成自己的视角、观点、提醒。注意力,连接,四要素,表达,倾听,爱自己。这些都非暴力沟通中从有意识刻意练习,到无意识积极调入系统的自动化反应。
A2:今天与同事聊天时,给同事解了一些惑。接下来的重点是,每天至少记住2个平时极少用的感受与需要的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