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易逝,暮色悄至。街灯亮了,这一天又将消失,然不过就爬了个山。本想再转转看看桥东,落落索然,但心有眷眷。

“惠大后山”叫什么山?我并不清楚,且不用管它。概因位于惠州学院后面,故俗称之。
由惠州学院北侧“东入口”上山,即金山湖体育馆左边一条路进入,始有台阶。山不高,因处于城区西南近郊,山上环境较野,多桉树、相思树及不知名“青树”。步步上,阶较陡。水泥阶兼水泥平铺路径。途中有两亭,一名:“众望亭”,远看疑为“无望亭”,为什么认错?一是远看“众”字繁写相像;二是心境颓暗使然。高处有“光耀亭”,虽是高点,但草木半遮,视野不展。继续向西,往其肩峰。肩峰东北面下为洼谷,树多砍,视野良好。东可俯眺惠城河南岸片区及麦地城区,偏北可望见高榜山挂榜阁。上山无风,短袖,微汗。有三五小拨爬山的人,多为女性。后由肩峰向南下山,沙石土路,易滑。有风,较凉。途中茬路折向东,下来即惠州学院园内,幸好围篱门是打开的。如此上下可以发现,“惠大后山”峰脊和路线呈倒“U”形,而惠州学院校园座落于“U”形谷中。谷中有一水塘。以风水看,左右相护,坐拥山水,实为好地方。可谓人杰地灵,龙凤摇篮。同学们皆青春年少,英姿勃发,满园朝气,志存高远,前途无量。我惭愧的话都说不出口。
园内有两处特别的景观。一是“山晖园”旁的“孙中山先生像”。像前有牌坊,坊中上刻“从善如登”,柱联未识。上拉有一横幅:“惠州学院2025年重阳节登高活动”,后有登山台阶。孙中山目视前方,一手捧书,一手执杖,外套风衣,足蹬皮鞋。脚下是米余高的基座,“八边”(或有记误)形,中前刻“国父孙中山先生”,其它面刻有“国父遗嘱”及三民主义等。
其二是“丰湖园”旁的“惠州学院-丰湖书院牌坊”。坊中上刻“丰湖书院”,联曰“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字极好,由宋湘书。宋湘(1756-1827),岭南才子,字焕襄,号芷湾。广东省嘉应州(今梅州梅县)白渡人。乾隆五十七年(1792)中广东乡试解元,嘉庆四年(1799)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嘉庆五年(1800),应惠州府太守伊秉绶之邀,任丰湖书院山长两年。
这幅对联从人文山水两方面给予惠州极高的赞誉。坊为仿建,有《丰湖园记》,讲了惠州学院的历史,丰湖书院即其前身。
校园风貌及穿梭的莘莘学子身影,一帧帧犹如电影画面,然而,这不是电影,是真实的存在。校内停放诸多单车,也停了很多小车,小车应多为老师教职工。我在想:读书的目的之一,不外乎有好的工作,达成梦想,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话说多年前,我相识两位惠州学院的年轻学子朋友,那时曾来过校园。如今的他们,都已工作或早已结婚成家了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