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家长朋友:
大家好!我是郭燕平。今天是母亲节,首先我衷心祝福群里所有的妈妈们节日快乐!
很高兴有机会为大家分享有关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话题,今天我就小三班家长提出的“如何提升孩子的安全感”问题与大家进行沟通。
家长朋友们能关注到孩子安全感建立的问题,这是非常可喜的事情。因为如果把人的心理成熟比喻成珍珠形成的过程,安全感就是珍珠的内核,只有内核稳定,自尊、友善、自信、乐观、坚强、自我探索等人格特质才会一层层地包裹上去,最后成就珍珠的圆润和璀璨。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的安全感就是夯实他(她)的人生地基。
“如何提升孩子的安全感”是一个较为宽泛的问题,因为这位家长朋友没有明确提出是针对多大的孩子提升安全感,我暂且以“如何提升0-6岁孩子安全感”为主要内容,提供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亲子之间安全的依恋关系是培养孩子安全感的起点,而0-3岁是培养亲子依恋关系的关键时期。
婴儿没有自我界限,在它的世界里,一切都应该受它的主宰,回应它的需求。只有这种“霸道”的心理状态受到保护、回应和满足后,婴儿才会感受到安全,开始自主自动的发展和探索。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温尼科特用“客体使用”来解释婴儿期安全感形成的过程,“受主观全能感的驱使,婴儿可以自由地使用妈妈、妈妈的乳房、玩具或者其他人和物,无情的使用客体,创造它们,利用他们,甚至破坏和毁灭它们。只有这种自由感被充分满足,婴儿才敢以自己的感受为中心,发展出自己的个性,形成真正的自我。”因此,处于安全依恋关系中的母亲能全然的回应婴儿需求,无条件满足婴儿需要,以支撑婴儿形成安全感的“萌芽”。有的父母在孩子婴儿期抱持着“孩子一哭就抱,会惯坏孩子”的观点,使孩子即使大声哭闹,也得不到父母的积极关注。襁褓中的孩子处于安全感的极度缺失中,他们用每一次的哭闹来索取父母的关注,从小得不到父母关注的孩子,长大后内心的小人也会更脆弱,这也是原生家庭的另一种反射。而对于孩子每一次的索取,父母都能在身边给予安慰和关爱的孩子,孩子长大后才会内心充盈,自信独立。如同著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老师曾说的“如果孩子的安全感在伸展中得到满足和回应,它就会被祝福,成为生的能量,如热情;如果没有满足,而是被拒绝或忽略,它就会被诅咒,成为死的能量,如破坏欲与恨意。”有的父母说“我不是不满足孩子的需要,而是我在很多时候不知道孩子的需要是什么”。这确实是很多父母存在的困惑,对于0-3岁的孩子,他们还不能用准确恰当的语言去描述内心的需求,这就需要父母通过学习一些科学的育儿理念(而不是毒育儿书),掌握一些基本的婴幼儿发展规律,然后在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孩子的行为,根据孩子的行为去判断他的真实需求(情感和物质两个方面)。
二、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 一个人安全感的形成,与童年时爱获得的多与少有关。
对于0-6岁的孩子而言,“爱”是获得精神成长的最重要的营养素。这个阶段获得的爱比较多,而且还是无条件的爱,那么一个幼小的孩子就会对“我有价值”这一点深信不疑,安全感就此形成。相反,一个孩子如果获得的爱比较少,而且还常常是有条件的爱,那么这个孩子的心就会很紧张,安全感就会偏低。
什么是无条件的爱?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对于无条件的爱和接受给出了如下定义:无条件的爱和接受是指坚定地爱和接受某个人,而不取决于当时的条件。这样的爱与有条件的爱相对立,有条件的爱只有在它的客体符合某种条件的情况下才存在。对于父母而言,学会无条件、无私地去爱自己的孩子很重要。这样的爱有助于维护生活中父母和子女间的关系,也能避免冲突。有的父母总喜欢对孩子说“你别这样做,你要是这样做,妈妈就不喜欢你了”,甚至是说“你再这样做,爸爸妈妈就不要你了”。如果你对孩子的爱只表现在他们给你带来欢乐的时候,那么这是有条件的爱。这种情况下,孩子并不会觉得自己是被爱的。为什么父母无条件的爱对孩子是这样重要呢?无条件的爱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是安全的,有价值的,这样的感觉像一盏长明灯,在孩子人生中遇到挫折的时候,照亮孩子灰暗的心,给他信心和勇气,这盏灯可以陪伴孩子的一生。
三、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是孩子获得安全感的基础之一。而自信的感觉,来自于孩子能够一次次通过独立自主的活动,去满足自己的需要和内心渴望。
在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自我效能感”,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最早提出。他给出的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即一个人知道“我可以利用我的努力把事情做好”,用大白话说就是:“我能行!”这就揭示出父母养育孩子的两个关键点:一是孩子的愿望得以实现,他的生能量会增强;愿望破灭,死能量会增强。二是孩子的愿望,最好是通过他自己的努力实现,这样增强的,是他的自我效能感;如果是父母等大人帮他,那就会破坏他的自我效能感。这点很重要,但不能走极端。
在这其中,父母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能获得积极鼓励和支持的精神环境,又称之为“抱持性环境”,其中又有三个要点:
☞孩子把事做好时,认可他;
☞孩子遭遇挫败时,支持他;
☞让孩子的正能量和负能量(即生本能和死本能)在和父母的关系中能得以流动。
0-6岁,是培养自我效能感的好时机。 原因很简单:孩子越大,面临的人生使命就越大。 比如一个成年人,他面对的就是恋爱、结婚、生子、工作、理财和交际等重大命题,做好不易,而一旦失败,代价很大。 但相反,越小的孩子,面临的人生使命就越小,成败得失,除了有心理上的意义,现实意义有时没那么大。婴幼儿的世界,孩子其实是活在一个彻底没有现实意义的成败、得失的世界里,而同时孩子的生死感又最重,所以是一个绝佳的培养自我效能感的练习场。 当孩子有了一个意愿时,可以的时候,试着让他们自己去完成。 当他们靠自己的力量完成这个意愿时,自我效能感就会增强。同时,生能量也增强。当他们靠自己的力量遇到挫败时,他们会产生死能量,即挫败感。这对大人来说,化解起来就太容易了,因为根本没有现实意义上的挑战,只有孩子心理意义上的挫败感。没有时空感的孩子会觉得自己被摧毁了,他们也想摧毁点儿别的什么,甚至整个世界。但他们发现,自己信赖的父母还稳稳地在身边,他们没有被摧毁,他们还是生能量的象征或代表,他们还充满信心。 这时,孩子的挫败感就会被托住,他们会重新振作起来。 这其实靠的是父母的力量。这其中,父母主要起到一个容器的功能,而不是越俎代庖,替孩子去完成这个任务。这时候,当意愿完成时,孩子会觉得,是他完成的,是他自己行,而不是父母行。例如:一个1岁多的幼儿,离他十几米远的地方有一个玩具,要得到这个玩具,可以有两种方式: 一种方式是,大人大步流星地走过去,拿给他这个玩具,这实在太easy(简单)了;另一种方式是,他连滚带爬地挪了十几米远,拿到了这个玩具。 这两种方式,他的愿望都实现了。 只是,前一种方式会让他形成的感觉是“噢,大人太厉害了”,后一种方式则让他感知到“我太厉害了”。 后一种方式会增强这个幼儿的自我效能感。孩子成长到两三岁时,其实就有自己动手做事的欲望了,他们很想要自己完成一些事情,但是刚开始做时,难免因力气不足,或者不熟练而显得笨手笨脚。这时候很多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就开始不让孩子做事了,认为教孩子做,还不如自己做完呢,省时省力。其实也是侧面表现很多家庭母亲越来越忙,父亲和孩子则都成了甩手掌柜的原因。父母需要用耐心和时间来教会孩子做正确的事情的具体步骤和详细技巧,可以把一个具体的任务,分解成零碎的步骤,让孩子稍微动动手、动动脑就可以得到小小的成果。成果聚少成多,逐渐有了成功的经验,孩子也就有了自我效能感,渐渐建立了自信。
由此,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父母们睿智地把握以下三种情况:孩子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孩子不会做的事情,父母以正确示范的方式,帮助孩子学着做。孩子能力不允许做的事情,父母帮助做。
四、培养安全感,还需要父母理解和洞察孩子的气质和性格特点,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去感知生活、体验情感、构建关系。针对比较敏感,对安全感需求强烈的孩子,我们就要抑制越俎代庖的“帮助”,用耐心和爱心,让他慢慢的获得“我能行”的成功感。
以上所述,只是我就“如何提升0-6岁孩子安全感”的初浅认识,其中借鉴了大量心理学专家的观点,供大家参考。提升孩子安全感的观点和方法还有很多,面对不同的家庭、不同的孩子方法也不尽相同,需要父母们不断学习,深入了解孩子、了解教育,做到因材施教。我愿和大家一起去探索、去学习!
借此机会向大家推荐几本书籍,帮助大家进一步学习有关“提升孩子安全感”的知识:
《爱的艺术》 作者:弗洛姆
《为何家会伤人》 作者:武志红
《爱的五种语言》作者:盖瑞·查普曼
最后,祝福每一个孩子都能从父母那里获得满满的安全感!祝福每一个家庭都幸福! 再次祝福,所有的妈妈们母亲节快乐!
郭燕平答于2019年5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