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
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
【教学目标】
1.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概括修建过程;理解“伟大的工程”的含义。
2.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生动。
3.通过连续、细致观察,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叙述动物筑巢过程。
【教学过程】
板块一:分类识词,了解蟋蟀
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蟋蟀的住宅》,一起来读一读课题。预习过了,生字都认识吗?出示:
1.词组①:触须 前足 中足 后足 后腿 大颚 锯须
(1)读。指名读,读正确,注意“颚”的读音。
(2)认。这些词语指的是蟋蟀的部位,这些部位你们都认识吗?(出示蟋蟀图片)我们一个一个认认看。齐读一个,认一个。
要点:齐读“触须”,认。很多昆虫都长着两条长长的触须。
分别齐读“前足、中足、后足”,读一个认一个,蟋蟀共有三对足,看看三对足的前后位置,就很容易区分。
齐读“后腿”,认。看看图片,“腿”和“足”一样吗?例举:你的腿在哪里,拍一拍;你的脚在哪里,指一指,脚又叫足,现在能区分“腿”和“足”了吗?
齐读“大颚”,认。它长得特别像人们使用的一种工具,出示钳子图片,所以“大颚”我们又常叫它“钳子”。
齐读“锯须”,认。你看,它长得像不像锯子?所以叫锯须。
(3)猜猜看,蟋蟀的这些部分各有什么用?
要点:触须可以分辨气味、辨别方向、还能区分某样东西能不能吃。前足可以扒土筑洞;中足支撑身体;后足踏地,用于发力。后腿有力,实现跳跃,还可以感知震动,“听”到声音。大颚摄取事物,搬运东西,攻击敌人。锯齿可将土扫除洞外,同时也是武器,踢敌人时,刺可以对敌人造成伤害。
听后感受:老师由一组词语,首先正字音,然后带着孩子认识了蟋蟀的各个部位以及各部位的功能。这些的词语如果单独拎出来只认识音形意,可能有些单薄,老师设计的是不仅认识,同时出示蟋蟀。让他把词语和实际蟋蟀的部位进行一个链接,于是这个词不单单是两个字,而是在小学生脑海当中,而是蟋蟀的具体的某一个部位。一些简单的语言文字在这样的情境当中,它就有了真实的意义。对于学生的生活有了真实的意义。
2.词组②:洞穴、巢穴、住宅
(1)读。指名读,齐读。
(2)区分意思。这三个词都指居住的地方。哪些是动物居住的地方?(洞穴、巢穴)。动物习性不一样,有的喜欢在地下、峭壁上挖个洞,当做居住的窝,这样的窝就叫做洞穴;有的喜欢捡些枯枝败叶给自己搭个窝,这样的窝就叫做巢穴。哪一个是人住的地方?(住宅)
(3)读课题,昆虫蟋蟀住的地方应该叫洞穴,作者却称它是住宅,其实作者是把蟋蟀当成了人来写。
板块二:图文结合,认识“住宅”
1.蟋蟀的住宅究竟是什么样的?有什么与众不同呢?有三个同学,读完了这篇课文,给蟋蟀的住宅画了三张示意图?(逐一出示)你们觉得哪张画得最准确?打开书本,一边读第五自然段,一边寻找依据。
提示:先仔细观察这三张图,看看他们有哪些不一样。然后再仔仔细细地得课文,进行对照,一边不够可以多读几遍。
另外两张画得不准确的地方,要用笔在图上圈出来。
2.交流依据
提示:为了把依据说清楚,我们可以这样讲“课文中作者这样写“___________”,但是第_____幅图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式出示)
要点:①“在朝着阳光的堤岸”。总结:2幅图错在把蟋蟀住宅的位置画错了。
②“青草丛里……倾斜的隧道”。隧道不是平铺的,而是倾斜的。总结:这幅图错在把蟋蟀住宅的形态画错了。
③“即使有骤雨,这里也立刻就会干”,说明隧道朝上,才易积水。总结:2幅图错在把蟋蟀住宅的形态画错了。
④“弯弯曲曲”。总结:1幅图错在把蟋蟀住宅的样子画错了。“最多九寸深,一指宽”,一寸大概是3.3厘米,九寸大概是30厘米,很长,却只有一指宽,可见这条隧道是又窄又深。是不是所有的蟋蟀的住宅都是这样的?(最多)总结:这幅图错在把蟋蟀住宅的形态画错了。
⑤“那微斜的门后……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总结:2幅图错在把蟋蟀住宅的外部画错了。
2.蟋蟀的洞穴选择很慎重,有门口,用草半掩着,就像一扇门,门口还有个平台,这和我们的住宅是不是很像?所以作者称它是蟋蟀的住宅。
我们的作者法布尔用一段话向我们介绍了蟋蟀的住宅的样子,这段话写得非常的准确。所以我们能够通过它的话就能够画出蟋蟀住宅的示意图。我们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这段话,读的时候留意一下这些加红的字词。来谁来愿意读一读。
3.读。作者用一段话,把蟋蟀的住宅介绍得非常准确,一读我们就能就能把蟋蟀的住宅画下来。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这段话,尤其注意读好这些加红的字。(交流到的依据加红)
4.介绍蟋蟀的住宅。请你看着示意图,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蟋蟀的住宅。
提示:有序介绍,条理要清楚,先介绍住宅的位置,在介绍形态,然后介绍外部,最后介绍内部。
介绍要准确,用上刚刚读的时候加红的那些词句。
5.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准确?
要点:作者观察得很仔细。【板书:仔细观察】
总结:我们看图看得仔细,读书读得仔细,就能区分哪张示意图是正确的,哪张示意图是错误的;作者观察蟋蟀的住宅观察得很仔细,所以才能把蟋蟀的住宅介绍得非常准确。
听后感受:这节课的设计和上节课的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出示图片,然后让学生找出正确图片,并能说出正确的理由。给了学生说话的句型,学生们借助课文中做出判断。然后看着图片去做介绍,将语言内化,从而明白蟋蟀的住宅的样子,得出只有观察仔细才能写得生动。在写法上给学生一些启示。但是唯一不足的是孩子们对于课文不熟悉,读文章不熟练,后面的介绍时参与的学生太少。课堂的氛围不够好。
板块三:借助对比,认识“建筑师”
1.蟋蟀建筑自己的住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开始,一直修筑到冬天还没停止。所以作者只去观察了一次吗?作者可能天天去,可能去了无数次,经过长期观察,才看清楚了蟋蟀建造住宅的过程。【板书:长期观察】作者介绍蟋蟀住宅建造的过程写得也很长,一共三个自然段,我请三个同学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想想蟋蟀是如何一步一步建造住宅的?
要点:第七段 挖洞;第八段 休息;第九段 整修
2.在这三个过程中,哪一个最关键(挖洞),出示第七自然段。
3.找工具。我们人类挖洞要用到工具,比如铁铲、铁锹,甚至挖掘机;蟋蟀挖掘洞穴的工具有哪些?出示第七自然段,学生读、找。
要点:前足、大颚、后足、锯须,用到的就是它自己的身体。
4.说动作。怎么挖的呢?找一找,填一填学习单。
要点:前足扒土,用大颚搬掉较大的土块,后足踏地,用锯须将土推到后面、铺开。所有的工作都是用自己的身体去完成的。
5.对比。
(1)蟋蟀各个部位与铁铲、铁锹相比,是柔弱的,还是坚硬的?
(2)蟋蟀很弱小,体长大概只有3厘米左右,但是它挖的隧道最多九寸深,九寸有多长?差不多30厘米。它的隧道长度是它身上的10倍。你的身高是多少?10倍差不多就是十三四米,大概是我们一间半教室那么长。
(3)给你铁铲铁铲挖一个10米左右的隧道,你能挖得出来吗?如果不给你铁铲铁锹,你能挖得出来吗?一般人都很难做到的事,柔弱的、弱小的蟋蟀却做到了。
6.齐读。“假使我们想到……,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这是作者对蟋蟀由衷的赞美。蟋蟀在作者眼里,不再是普普通通的一只昆虫了,而是一个人,是一位挖掘技术的专家,是一位伟大的建筑师。
听后感受:老师由蟋蟀挖洞,休息,修正三方面,通过对比让学生深刻理解了蟋蟀是的挖掘专家,是个来不起的建筑师。整堂课学生融入度不很高,模仿名师的风格可以有,但是不能失去自我。
板块四:积累语言,体会情感
1.在这句话里,作者直接把蟋蟀当成人来写,由此表达对蟋蟀的喜爱和赞美。
文中还有很多很多把蟋蟀当成人来写的词句,都藏着作者对蟋蟀的喜爱和赞美。比如:逐一出示,逐一读,点拨
(1)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儿一点儿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
要点:蟋蟀就像一个工人,蟋蟀就像一个顾家的父亲,蟋蟀就像一个勤劳的人,蟋蟀就像一个吃苦耐劳的人,蟋蟀就像一个坚持不懈的人。
(2)“不肯随遇而安”,蟋蟀就像一个有原则的人。
(3)“慎重地选择住址”,蟋蟀就像一个谨慎的人。
2.找语句。请你快速浏览课文,你能不能找到这样的句子。
学生交流,教师问:蟋蟀就像是哪类人?或者:蟋蟀就像谁?蟋蟀就像一个怎样的人?
例如:
(1)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蟋蟀是一个讲究生活品质的人。
(2)蟋蟀出来吃周围的嫩草,绝不去碰这一丛草。蟋蟀是一个很聪明的人。
(3)主人有的是时间,把粗糙的地方修理平整。蟋蟀是一个勤劳的人;精益求精的人。
(4)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似的的……。蟋蟀是一个做事很有条理的人。
蟋蟀钻到土地下干活,如果感到疲劳,它……。蟋蟀是一个懂得劳逸结合的人。
(5)“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蟋蟀就像一位勤劳的妈妈。
(6)“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蟋蟀就像一位艺术家。
(7)“大体上讲,住所很朴素,清洁、干燥、很卫生。”蟋蟀就像一个简朴的人。
……
3.整理。整理交流的语句,出示一句读一句。
4.摘抄。文章没有一句喜爱、赞美之词,但在这些把蟋蟀当成人的词句中,出处透露着作者对蟋蟀的喜爱和赞美。这些词句,课后大家再读一读,把你感触最深的几句话摘抄到学习单上。
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蟋蟀的住宅,法布尔对蟋蟀进行了仔细地观察,长期地观察,所以他才能把蟋蟀的住宅写得这么准确。不仅是蟋蟀,他对很多昆虫都很痴迷,在他眼里,那些柔弱的昆虫,就是一个个建筑师、钻探家、数学家、气象学家……它们都是很伟大的,都是很了不起的。关于这些昆虫的故事,都写进了他的一本书里,这就是《昆虫记》,同学们课后可以买来读一读。
听后感受:体会语言的情感这部分内容老师设计很有趣,板块也很清晰。学生从文中找到句子,体会法布尔表达的趣味性。进而推荐整本书阅读。学生对于文本不够熟悉,文中很多有趣的句子都没有发现,最后的答案都是老师给出的,觉得很遗憾。
板书
蟋蟀的住宅
样子 仔细观察
准确
建筑过程 长期观察
执教者说课:
我简单的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上课之后的一些感受。那么今天取的题目叫做语言文字的“住宅”。今天上的课文叫《蟋蟀的住宅》那么住宅那一般里面住的都是人,但这篇课文很有意思。住宅里面住的是蟋蟀。那么我们就想到了我们的语言文字它有个住宅。它的住宅里面是不是只有语言文字呢?所以我们这一课聚焦的是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那么,我们来讨论三个话题。
第一个关于语言文字的住宅里面,是不是只能住语言文字呢?今天我上的课一共是四个环节的内容。第一个是分类实词,了解蟋蟀。第二个是图文结合认识住宅。第三个是借助对比认识建筑师。最后一个环节是积累语言体会情感。虽然我们聚焦在语言文字梳理与运用这个任务群,但是可以看出当中的第二个板块和第三个板块以及第四个板块当中的一部分内容,更像是实用性文本阅读和表达这样一个任务群。所以我们觉得语言文字梳理运用作为一个基础任务群。在他的住宅里面也就是说在他的课堂上面,可能不是40分钟全部在进行语言文字的梳理与运用,有可能涉及到实用性文本阅读,可能涉及到文学性的文本的阅读,它的住宅里面的居民应该是很丰富的。
第二个话题是语言文字的住宅里都是单人间吗?我们一堂课会分成很多很多的板块。那么,每个板块里面是不是都在要讲语言文字或者是做积累,或者是梳理,或者是运用呢?我觉得有的房间里面它是单人间,比如我们的第一板块里面分类实词,这里面就是对课文里面出现的生字词进行了归类,实际掌握音形意之间的规律。当然也有一部分。板块当中,他可能这个房间里面既有语言文字的内容,同时也有其他任务群的。内容,比如说第一块当中,它触须前足,中足,后足,后腿大鳄巨须。这些的词语如果单独拎出来只认识音形意。我们觉得可能交的有些单薄,所以今天我们设计的是不仅认识,同时出示蟋蟀。让他把词语和实际蟋蟀的部位进行一个链接,于是。这个词不单单是两个字,而是在小学生脑海当中,而是蟋蟀的具体的某一个部位。于是,一些简单的语言文字在这样的情境当中,它就有了真实的意义。对于学生的生活有了真实的意义。所以我觉得在语言文字的住宅里面,有时候一个板块聚焦的就是语言文字。而有时候一个板块,它可能链接的生活,也有可能链接着其他的任务群的一个任务活动。
第三个和大家讨论一下的是每个房间里。他们的市长一定是语言文字吗?因为我们。这一个主题是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那么是不是四个板块内容全部是要很突出?很明显的呈现语言文字的梳理与运用这个任务呢?在今天的四个环节当中,有的环节语言文字它的确是主体。比如说第一个板块分类实词,了解蟋蟀,比如说最后一个板块积累语言。这两个板块直接指向于语言文字的梳理运用积累。这个在这个板块当中,这一部分内容它就是市场。但是也有的板块当中它只是一个支架而已。比如说。在介绍蟋蟀的住宅,让学生介绍蟋蟀的住宅当中,我们呈现了一个一个表达非常准确的字词或短语。那么,这一些字词或短语不是单独拎出来教的,而是把它放在了一个综合性的任务当中介绍蟋蟀的住宅。于是,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它就是这一个活动当中的某一个方法某一个支架。让学生借助这个支架能够去完成或者是攀登更加综合的一个学习任务。当然,我们还觉得。还有的时候是语言文字在这个活动,在这个板块当中,它或许只是一个简单的影子。我们在教第二组词语洞穴巢穴住宅,这一组词的过程当中,因为这三个词。对于四年级而学习而言难度并不大,音形意难度都不是很大。但是我们仍然把它拎出来,作为一组词在课堂上进行呈现目的就在于它是一个很好的影子。通过这组词,我们能够发现这篇课文,它核心的表达就是把蟋蟀到当成了人,把它的巢穴当成了人住的住宅。那么,这一组语言文字放在这里,它就为后面第二板块,第三板块活动的展开做了一个铺垫,学生能够顺着语言文字这三个语言这三个词语直接进入到下一板块课堂的学习,进入到文本当中。所以我们觉得。在语言文字梳理和运用这个任务群当中,它未必整堂课都是要从头到尾都是要在讲语言文字的运用和梳理,每一个板块也不是只讲语言文字运用与梳理。它可以有很多的内容,甚至语言文字的梳理与运用,它可能只是一个引子,可能只是一个学习的活动的支架。因为我们始终觉得这是一个基础性的任务。它可以单独成一个板块,单独教一堂课,但更多的应该渗透在我们平常的其他的各个任务的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当中。
当然今天的课整体上下来,前面有一部分环节还比较的生疏,学生读可能还没有读的很到位,这个地方有点点流于形式,那么后面具体的关于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有可能感觉上去学生的体验还没有特别的深刻。人无完人,课有时候也没有一堂完美的课,留有遗憾,所以呢,也既更激励我们更激励自己。在以后的学习当中,不断的去摸索,不断的去改进。以上就是我对这堂课整个一个设计和上课之后的一些想法和老师们。交流汇报,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