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三十三:秦国第一次感到力不从心

当赵国崛国秘密全部被揭开后,秦国君臣便在章台秘密会商了。丞相魏冄的主张是:赵国在赵武灵王(赵雍)之后休整二十余年,赵惠文王(赵何)的王权已经稳固,赵军六十万兵力,实力已超武灵王后期,在这个时候,秦国不宜与赵国开战,应当先周旋于山东列国,陷赵国于孤立,而后再慢慢图之。

这么一来,原来秦赵两国之间的战役,秦国战败,对于朝野如何交待?八万兵力全军覆没,这是秦国受到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如果就这样算了,且不说灭了秦国人的士气,还有可能追随秦国的诸侯也会倒向赵国,这样一来就更麻烦了。

白起在这时候说:“从大势权衡,目下还得给赵国一个颜色,否则内外难安。只是此战只宜快速战胜,不宜僵持大打。”大家一时无话,算是默认了白起的谋划。接着白起说他亲自领兵出战。

会商结结束,大臣们都各自加去忙碌了,秦王独自一人沿着湖边散步。他在思考自己在位已经三十多年,秉政的母后也去世,统摄国事的丞相舅舅也老了,眼下自己就要稳稳当当地亲掌大权统一六国了,却突然一座赵国大山横在了面前。

虽然一国内政可以不因他国强大而改弦易辙,但是这是战国,大国连续碰撞激烈对抗,天下大势几乎铁定地左右着各国的权力格局。如何能寻常时期的外事邦交论短长?

赵国这座大山一横,秦国局势陡见险恶。说到底,秦国目下最要紧的是如何对抗这个巍巍崛起的赵国。依赵国目下形势,秦国还当真是力不从心也。

光就兵力来说,魏楚齐三国目前已衰落,而赵国六十万大军,都是清一色胡服骑射之后练出的精锐新军,其剽悍勇猛之战力,竟能一战吞灭秦国八万铁骑,真的是令人惊心。当初就打算是白起统领,结局也还是个未知数。秦国的君臣已经被赵国的整体实力震惊了。

假如以武灵王一直做下去,以他晚年之错频出,或许赵国只是昙花一现,可偏是阴差阳错,一场兵变却让这个民风强悍的国家度过了危机而继续强大起来。

赵雍死后,赵何亲政,赵国度了变乱之期。更令人不安的是,赵何当政后,礼贤下士,赵国个倏忽涌现了一大批名臣名将,势头似乎比当年秦国崛起还要来得迅猛。

如果赵国在稳定之后,来一个如商鞅一样的第二次变法,赵国又岂能撼动?秦国一统天下的的大业岂不是要付之东流了?第四代强秦国君的嬴稷又怎么对面对列祖列宗?当年,秦孝公在临死之际对太子嬴驷单独秘谈时问嬴驷何为国誓,嬴驷说,大出天下,一统华夏。从此,这便成了嬴氏王族的秘密国誓。

现在齐魏楚燕韩皆已成疲弱之邦,眼看就要实现这个大一统的国誓了,却偏生崛起了一个强猛赵国,真的很是令人头痛。

秦王想到这里,他突然让内侍备车回咸阳,直接去了丞相府,丞相不在府内,说去北上去了九原。因白起在统兵出战,丞相做后勤,他们是极佳的将相搭档。秦王心里其实也没有底白起一仗能不能打赢?

白起其实早就摸清赵军了情况,虽然对方的将领是廉颇,赵军也骁勇善战,不过这一次遇见白起,赵军并没有得到便宜,而且还处于不利之势,最后的结果是白起带领的秦军一方六千余人伤亡,共斩首赵军六万余。

秦国在和赵国第二次对决时,秦国终于胜利了。白起不愧是战神,正如他当时会商时说的一样,以快速制胜。

在得知胜利的消息后,秦王庆幸自己没有对这次战事作异议,还是以当初发的道王书支持这次战事。

秦王派特使北上犒军并书告全国:秦军大家胜赵国主力边军!这次秦国终于一洗前次血耻,全国为之振奋。接下来秦王想到了另外一件事,于是召长史进宫......至于什么事,我们明天揭晓。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