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地说,王维审老师的《不一样的教育》闻名已久,在学校的相悦空间找到以后,一直放在我的办公桌上,但是由于时间的断断续续,始终没有看完,假期里终于算是浏览完了一遍。满满的感动与共鸣,因为毕业最初的我,就是分配到了一个离县城不远的乡镇中学,那里的学生跟书里的好多例子异曲同工,生源来源复杂,家庭环境各异,学习习惯和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几乎难以用语言来描述,简直就是一片“杂乱无章”。当时我带了班主任,还带着英语课,他们的小学英语基础可以说“不如没有”,不但发音不准,洋腔怪调,还互相起哄做鬼脸,全体认为“英语是洋鬼子学的”,直接排斥………当时颇费了一番脑筋,培养班干部,调理学习习惯,经过半个学期的努力,总算让班级树立了正能量的导向,学习气氛和班级荣誉感也逐步增强,在期末考试中,由初一时的年级倒数第二进步成为年级第二(一共六个班),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大大提升了,在后来的中考中进线率年级最高。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不可复制的,孩子们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初中阶段决定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管理班级最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自己的长处在哪里,短板在哪里,自己想要的未来是什么,是不是要比现在的自己,现在的父母,祖父母不一样的更好的未来?然后确立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才会有动力,有压力,有积极努力的行动!
说到底,如同书中所说,一种教育最可怕之处在于,一群没有梦想的学生在刻苦学习的梦想是什么?在作者看来,梦想就是一种能够让人感到幸福的东西,是心灵的一次翱翔,一种美。是一种不忍舍弃的深信,是精神的一次自由飞升,一种积极。梦想应该如泉,是纯洁的,不加一丝功利的色彩。梦想应该如云,轻盈曼妙,在尽情中享受生命的欢愉。梦想应该如风,飘过一个方向,给人一个目标,那指向应该是朝着人的一种伟大,或者是崇高。至少,梦想应该是一种舒缓的浸润,没有那么多功利的束缚与捆绑!
可能我也是有教育情怀的人吧,当初改了行,入了党政的队伍,又毅然决然地回到教育上来,也许就是喜欢当老师的感觉吧。跟孩子们在一起,仿佛行走在春天里,沐浴着清新的微风,和煦的暖阳。每当看到教室里一双双纯净明亮的眼睛,就希望那一双双眼睛更加炯炯有神,闪耀光芒!就在想,如果每个人都拥有一双轻盈的翅膀,拥有坚定的知识的力量,他们都将实现自己最美的梦想,成为想要成为的人,活成自己喜欢的模样,那样多好啊!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最有价值的成长,为了让他们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我想,我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我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