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父亲爱孩子,是因为孩子值得爱,所以他们往往爱最有出息的孩子;而母亲爱孩子,是因为孩子需要爱,所以她们爱最没有出息的孩子。”这句话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家庭,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家庭是这样的。这种家庭里的父子,如果面对面彼此对视,儿子眼中看到的是自己的父亲,但父亲眼中看到的,却不是自己的儿子,而是自己的期许。混得好的父亲,会希望子承父业,希望儿子再攀高峰;混得不好的父亲,会希望儿子来替他逆风翻盘,成为人生赢家。父亲透过儿子看到了自己内心的各种盼望,却唯独看不见儿子本人……相比于父亲的“透视眼”,儿子就简单许多,他们会把父亲看成自己的奋斗目标。
三毛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然而三毛的父亲却对她十分苛责,也不喜欢她的作品。三毛曾直言,她和父亲之间的矛盾是她一生的战役。后来父亲看到了三毛发表的《朝阳为谁升起》,父亲读后,留下了一纸赞言:深为有这样一枝小草而骄傲。三毛看了留言感慨万千,回应道:等你这一句话,等了一生一世,只等你——我的父亲,亲口说出来,肯定了我在这个家庭里一辈子消除不掉的自卑和心虚。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曾说:“人性最深层的需要就是渴望得到别人欣赏和赞美。”无论孩子多大,最能治愈他们的,还是父母的认可!
父母要学会陪伴和肯定孩子中国传统的亲子关系,就是这样一种巨大的缺憾:不陪伴、不沟通、不了解。
美国《父母》杂志曾这样总结父亲的独特之处:父亲跟母亲是不同的;父亲更爱与孩子玩闹;父亲对孩子的推动作用更大;父亲使用的语言更复杂;父亲对孩子的约束更多;父亲使孩子更社会化,为他走进现实世界做准备;介绍男人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行为;父亲支持母亲;父亲更会帮助孩子发挥潜能;父亲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如果他们“不用力”或者“用力过猛”,就会让彼此之间变成伤害大于爱。
血缘关系是天生的,但父亲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却不是。父亲错过了孩子的前半生,就只能错过了。而且,缺少父母的鼓励和认可,孩子成长路上就会少很多动力。最好的教育环境是包容性的,它具备两个这样的基本特征:孩子发展好的时候,认可他,孩子受挫的时候,支持他。可是,多少年来,“严父慈母”才是中国家庭的标配,因为母爱,大部分母亲都能包容孩子的一切。但是,“严父”却习惯性对孩子进行打击,孩子发展好的时候,打压他,美名其曰“戒骄戒躁”,孩子受挫的时候,训斥他,以显父亲权威。然而,如果孩子从小受到这种没有理由的打压和训斥,很容易就认可了父亲对自己的评价,以为自己真的不行,做事缺乏自信,久而久之,真如父亲所说,一事无成。
英国著名文学家哈伯特说过:一个父亲胜过100个校长。那么,一个好的父亲,应该胜过100个优秀的校长。所以,作为父亲,请主动卸下自己的偶像包袱,去靠近、了解自己孩子,用包容的态度对待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孩子定会比你想象中的要好!
父亲的爱,决定孩子的未来
在亲子关系中,最难相处的恐怕就是父亲和儿子。之前网上还有一个段子,说儿子和父亲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爸,我妈呢?”那么,“陌路父子”的尴尬境遇该如何破除?我们怎么做才能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呢?
1、父亲要破除“心魔”,视孩子为独立个体
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生命的延续,但孩子不是家长的复制品,更不是父母用来实现自己未达成心愿的工具人。父母可以给孩子积极的引导与帮助,但不能用自己的标准,去限定孩子的发展,批判孩子的想法与喜好,强迫孩子按照父母的思维去生活。孩子是独立的个体,有他自己的人生,父母需要尊重孩子的选择,予以支持。
2、多和孩子互动,有温暖有交流
家不是讲理的地方,也不是施威的地方,而是温暖的港湾,是快乐的温巢。父子之间,应该多沟通、多交流,用心经营,这样才不至成为同个屋檐下的“陌生人”。
3、家里没有尊卑,只有对错
在封建社会,父为子纲,父亲就是天,父亲永远都是对的,这是时代的局限性。现如今,这种保守且束缚的思想观念早已不再适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正在逐步健全自己的是非观念。家长需要明确生活中的对与错,不要因为担心失去自己的“权威性”,而拒绝承认错误。人无完人,犯错不要紧,关键在于是否敢于认错、是否勇于改正。家长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的家长,更容易获得孩子的尊重与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