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读书养成了一个好习惯,就是会在第一次打开这本书、准备看的时候,记录下这本书的购书和读书时间。
我和《文心》相遇在2018年1月6日,差不多距离现在刚好是一月前,断断续续一个月算是真的读完了。
读这本书的起因是2018年告诉自己很多次,要做一个爱文字和阅读的人,所以报了一期《韩大爷的读写训练营》,雄心壮志的准备在新的一年练好自己的文字。
是雄心壮志也罢,是三分钟热度也好(最近听闻一个说法,三分的热度,也有三分的回报,很是鼓舞)。韩大爷的课程听了三期,还缺了好几期的课待补,书原本也约定一周内就要看完的,也拖沓到现在。做事还是太急切了一些。
写一篇读后感意味着我和它的真正了结。《文心》成书于民国时期,由夏丐尊和叶圣陶这对儿女亲家合作撰写,他们轮流执笔,每月写两节,刊登在当时他们编辑的《中学生杂志》内,有鉴于当时的中学语文教学(当时叫国文课)有不少问题,于是决定重新为中学生编写一本关于读和写的书。由开明书店于1934年出版单行本,后多次重印。
《文心》不同于一般同类教科书的一个特色,是用故事来经营全书,具有戏剧性和情景教学的优点。这也是让我对这本书为之赞叹的一部分。当时拿着这本书的时候,十分担心它是一本教条化的书籍,满篇都是一些道理。读后,欣喜的发现了它的新颖,以至于读完还在感叹,原来语文的教学还可以如此有趣,发现自己突然很想重回初中的语文课,再听听林老师给我讲故事里的内容了,还是回不去了。
《文心》刻画了很多鲜明的人物形象,有循循善诱又平易近人的国文教师王仰之先生,又有好学又活泼的学生乐华和大文等,三个主角贯穿始末。里面是“中学生的三十二堂国文课”,涵盖了修辞、语法、词汇、小说、日记、书信、工具书、文学史等诸多与作文相关的语文知识。里面有情节场景,也有对话交流,有课堂和家庭生活,也有社会和时代背景,故事呈现了三年中学进程,也展示了上世纪30年代前期的历史氛围: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社会经济的凋敝,家庭生活的困难,失学和失业的威胁等等。因此,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语文书,也是一本让读者知悉民国真实的生活环境的书。
重读了陈文道和朱自清在1934年为这本书出版时候作的序。现在读书读序比读正文更让人欢喜。写序的人一定是看过这本书的人,并且对这本书有一定想法,并且高度概括的一些人。里面简要说明了此书的意义及对后世人的作用。
没有真正的摘抄不足以说明此书的伟大,截取一课《关于文学史》记录。此篇文章是当时️已休学去工厂做工的乐华写给老师的信,里面探讨了其有想通过让老师推荐一本或两本的文学史书籍给他,他可以从中拣取一些书籍进行阅读。老师的回信是“如果丢开哲学和古史等,单就文学来说,便是先要接触了文学作品,然后阅读文学史才有用处。因为文学史上所讲的以文学作品为主,文学作品若还不曾认识,徒然知道一些“作家”、“派别”、“源流”、“演变”便完全是隔靴搔痒的事情,而现在一般人似乎正在干这等隔靴搔痒的事情。这些文学常识便见的毫无实用的价值。倘若破费了好多的功夫,专为求得这样毫无实用价值的常识,可说全无是处。读后也是深受启发。曾经自己也是背着唐宋八大家这些虚幻的总结,却并不曾实际认真拜读他们的作品,颇为遗憾。
一本《文心》也是要历久弥新的,现虽暂时告别,约定以后的日子仍要一期一会。而今,需要重新开启另外一本书的阅读新篇章了,你好-《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