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最好的父母》(读书笔记之一,2023.03.13-03.14)

《什么是最好的父母》(读书笔记之一,2023.03.13-03.14)

只要能够重视孩子的“个性”,就一定不会出现指南式的答案。与其寻找指南式的育儿方法,倒不如充分发挥父母的“个性”,并与孩子的“个性”碰撞。这一过程更为重要。

人类心理的发展虽然从某种程度上说是阶段性的,但这一发展过程其实是像“之”字形一样波折变化的。我觉得有必要更宽松地看待、思考孩子的成长。

大人们认为自己是出于对孩子的“爱”而拼了命地做了很多事,结果却把大人和孩子的欢乐全都扼杀了。关于这一点,我们真的需要好好地思考思考了。

虽然说养育孩子是非常重要的事,但也别因此而顽固死板、着急忙慌。希望父母自己先做到怀着悠然自在的心情养育孩子,我的这份心愿就凝聚在书中。如果父母自己慌乱着急,却对孩子说什么“自由成长”,那可就真是滑稽之谈了。

第一部分 远离“标准病”,做有个性的父母

1.控制欲望-用心

在物质丰富的时代,要想让孩子体验到快乐,每个家庭都必须在控制欲望的方面下功夫,这就是所谓用心了。

2.从现在开始怎么做,想要怎么样的生活

关键并不在于谁错了,而在于从今往后要怎么做。比起追究过去的原因,更需要考虑的是“现在开始可以做些什么”。我们必须考虑的是“从现在开始怎么做”,抱怨过去怎么不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当然,要考虑今后怎么做,有时候也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考虑过去的事情。这时,我们并不是追究过去事情的责任,而是尝试从中找到改变的契机。怀着这种心态,反而更容易进行思考并促使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问题发生的时候,不要去追究问题的原因,而是要从问题出发去思考自己想要怎么样生活。能去思考这个问题跟自己的生活方式间有什么样的关联就很好了。

3.没有普世的好方法;焦虑很普遍

世上并不存在适用于所有孩子的“好方法”。

说实话,对于“怎样养育孩子”的难题,其实我也没有答案。所以我经常会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养育就好。”

4.父亲角色的缺位

即使身为女人,如果倾向于父性的话就直接去做。只是要记得,要看自己能不能做到“大义灭亲”的程度。并且,当女人承担了父性之后,必须有一个能补位承担母性的人。

5.母亲与个性

从古至今,女性被“妈妈”这个角色限定得太厉害了。

对于孩子来说,与母亲的联结是最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动物般的本能,是存在于意识之前的更深层次的需要。如果没能充分体验这种感觉,之后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虽然很难,但一边扮演母亲,一边遵循“自我”和“个性”来生活,对今后的女性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也就是说,比起在母性和自我这两种生活方式里只选其一,不如去考虑“我在这两者之间,要找到哪里是平衡点,要让它们各自占多少比重”。这种“在哪方面”“何种比重”的倾向,正是一个人的个性所在。

6.抵制诱惑

我们该做的并不是严加管制,而是要培养既珍惜自由,又不会被诱惑所吞噬的人。创造一个能够培养出抵制诱惑的人的社会,确实很重要。

物质丰富之后,还需要同等丰富的心灵能量与之抗衡。除了此前的时代使用过的能量,我们还需要使用一些新的能量。

第二部分 学前期,用心储蓄亲子关系

7.安全感

人生本来就是各种事物的积累与发展。就算在婴儿时期没能体验到安全感,之后的成长过程中也会有补偿的机会。

8.厌烦

独自一人思考,要么总在一个点上兜圈子,要么就会过于责备自己。这种过分的自责最后大都会演变成愤怒,而这些愤怒很有可能对着孩子发泄出来,这样就成了恶性循环。如果能有人客观地听听自己想说的话,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一味抑制消极情感,压力得不到缓解,这样的话,就连积极情感也没法释放了。关键是不要着急,心平气和地接受自己的复杂情感。

9.付出与回报

现在有很多父母都太偷懒了,没有磨炼自己作为父母的直觉,所以才不懂孩子到底想要什么。

多和孩子相处,认真观察孩子,这种直觉自然就能逐渐练就。

一句话不说地自己忙活,不管是爸爸还是妈妈都容易感到厌烦,这样也就失去了两人一起养育孩子的意义。

10.烦躁不安

父母太焦虑了,或是对孩子的期待太高。

与其想着“我必须做些什么”,不如多想想“我再陪孩子多待一会儿吧”“我再多看看孩子在做的事吧”。

觉得烦躁的时候,对自己说:“等一下!”静下心来好好地看看孩子。这样一来你就能发现,孩子其实也在做着许多事情,也能渐渐感到有意思。此外,在烦躁不安的时候,能意识到“啊,我又烦躁了”,就能稍微拉开一些空间。父母能不能有这一份从容,对孩子的养育来说,结果可是大不相同的。

一般来说,能缓解母亲焦虑的就是和谐的夫妻关系。夫妻关系牢固,焦虑自然就会减少。

11.催促

在出手干预或者张口之前,先等上五秒钟。

没完没了地说正确的话,会让人无法行动。

之所以认为只要对孩子说些正确的道理就好了,是因为有些父母太急躁了,或是因为处在指导、提建议的立场上很轻松,说这些道理根本不需要耗费多少力气。反倒是耐心等待孩子说什么、做什么,才是非常需要消耗父母的能量的。

不断地体验这样的过程,就能逐渐提高耐心等待的能力。因为父母会渐渐明白,等一会儿孩子就会道出实情。重要的是不再单方面地进行说教,而是在孩子面前保持一种“开放”的态度。

货真价实的等待是很难的。人总是很容易不知不觉就烦躁起来,想着沉默的对方到底什么时候开口啊,什么时候开口啊……这根本就不是等待,因为那些烦躁最终全部都会传递给孩子。

12.不如我意

因为孩子是活生生的个体,所以不可能尽如父母心意。

只要养育方式好,就可以顺心如意”的想法完全是迷信。没有对所有孩子都适用的“好养育方式”,但却有很糟糕的养育方式。所谓很糟糕的养育方式是指,父母总是发脾气、对孩子弃之不管、不给孩子食物等。但对所有人都通用的万全之法可是没有的。

完全好的方法根本就不存在,养育孩子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要是真的有那么完美的方法的话,人们早就都用这个方法获得幸福和成功了吧!人生可没有那么方便的东西。

13.揍他

重要的是努力避免形成只有母亲与孩子的封闭关系。

14.发呆

看起来在发呆的时候,也是孩子的心灵在成长的时候。

如果大人们能多多休假、听听音乐会,就没那么多时间严厉地看管孩子了。现在大人们的空闲时间都集中在监视孩子上,孩子就没法玩耍、发呆或者做些傻事了。大人能不能拥有自己的世界,对于孩子心灵的成长来说也很重要啊。

孩子的能量一直积攒着,积攒到一定程度就会连本带利地爆发出来,自然非常惊人。

15.压力信号

比平时更宽容地对待,默默地关怀孩子就可以。

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没问题,只是别忘了总有一天还是要负责的。当补偿的时刻来临时,不要逃避,而是想“之前没做的事,现在让我补上吧”就好了。明明享受了偷懒时的欢愉,到了要负起责任的时候可不能唉声叹气。

16.爱撒娇

只要让孩子尽情撒够娇,之后自然会自立的。

“想要怎么依着靠着都可以,什么时候离开也可以”,这就是最好的态度。

亲子之间,有时候感情冲动,有时候大发雷霆,有时候干点傻事都没什么,这是一个互相学习和彼此成长的过程,过程中也难免有很多失败。所以,顺其自然地去做就可以了。

17.圣诞老人

不需要特意去说,孩子会自己发觉的。

幻想世界。

18.死亡

能让孩子意识到父母是值得信任的,是能提问的,这样的父母真的很了不起。

19.学前教育

学前时期重要的不是学习,而是自由自在地玩耍。

从漫长的人生来看,孩子小时候发育得是快是慢,几乎没有任何意义。

第三部分 小学期,好父母守住悠然心境

20.表扬

试着说出自家孩子的五个优点吧!

孩子不会因为被表扬就得意忘形的。请放心地去相信孩子吧,不相信孩子其实就是不相信自己。

21.一个人睡觉

自立总是伴随着不安的,孩子是在确认父母还是不是自己的后盾。

成为父母之后,很容易以为孩子的成长会像直线一样,永远处于上升趋势。一想到接下来会怎么样的时候,总认为只会比以前更进步。可实际上,孩子的成长是呈“之”字形的,往下走走又上去,往上走走又下去,不会永远是一个趋势。

22.四年级

是“自我”觉醒,尝试模仿成年人的时期。

孩子意识到“自我”,正是十岁左右的时候。

要允许孩子怀着玩心满足自己的求知欲,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人的机械记忆力在这一时期会达到顶峰,只要是有兴趣的东西,什么都能记得住。

23.养动物

因为比起父母,动物的生活方式更自由。

只要人类不用奇怪的方式去干预就好,要知道动物可不会患上神经症。只要在大自然里,自然地生活的话,就不会出现什么心理问题。

24.自己的房间

父母要在家里给孩子确立一些成长的关键节点。

正是因为家里有了这些规矩,才能帮孩子划分出阶段。孩子一步一步地成长,逐渐会产生“我是大人了”的感觉。

对于人际关系来说,那些在相处过程中投入的能量才是最重要的。

25.父与子

平时是“完整的自己”,生气的时候要学会“雷转晴”。

不要想什么“家庭服务”,最重要的是父亲能自然地把完整的自己展现出来。这样的父亲很有自信,因此孩子即便稍微有些失败,也不会发脾气。

26.拒绝上学

如果父母能够认真地为孩子的烦恼而烦恼,那么孩子就会很满足。

在孩子受到打击的时候,能在多大程度上宽容和谅解孩子,对于父母来说真的是难题吧。因此,父母一定要在孩子还小的时候,让他能自己发现“我喜欢这个”。

孩子准备走什么样的人生之路?他们喜欢什么呢?从孩子的角度来思考这些事,真的非常重要。

27.受欺负

必要的是,冷静的判断和绝对不让步的坚决。

当孩子对自己说出来的时候,一定要先表示“你能说出来,我很欣慰”,然后认真地听到底发生了什么,弄清楚状况。在了解情况之后,再做出相应的决定是非常重要的。

面对老师、对方的孩子和家长,必须用坚决不让步的强硬态度,清楚地说明事实。而说了之后,也要考虑对方的反应和态度。

无论是欺负别人的孩子,还是被欺负的孩子,从欺负之中摆脱的时候都需要“心与心的联结”。

28.个性

就是赌在那些没有确定性、无法用数字表达的事上。

如果自己真的想要有个性地活着的话,也必须殚精竭虑地思考孩子的个性。在这一点上,其实人们多少都在偷懒,所以对活出“自我”这件事莫名地感到内疚。

29.青春期前的准备

储蓄“啊!太有意思了”的体验。

影响青春期能否顺利度过的关键是过去的人际关系,如果等到了青春期才开始发力就晚了。真正发挥作用的,是青春期之前的人际关系的储蓄。

不论孩子怎么失败、落魄,都绝不抛弃,这才是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而打造这样的亲子关系非常重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