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樊荣强
目前中国的教育问题,一直都饱受批评,也令家长们痛心。
最近有两个新闻话题引起热议。一个是莫言引起的,一个是由俞敏洪引起的。
莫言不仅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也是全国政协委员。最近他在全国两会上提出了一个建议,要把中小学从12年缩短为10年。
莫言说,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读20多年,时间太长,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时间太长。数字化时代的学生智能发展水平已经远高于几十年前的同龄人。目前,孩子们为了备战小升初、中考、高考,毕业班往往提前1个月到一学期准备考试,累计有1.5年的时间在复习应考,各种模拟考让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应将中小学学制从12年改成10年,并取消小升初和中考。
莫言的建议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可是俞敏洪的观点招来了骂声。
近日俞敏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中国根本没有素质教育。目前,中国所谓的素质教育非常狭隘,指的就是会音乐、会体育、会绘画,最终音乐、体育、绘画都变成了考试内容,这样的素质教育不叫素质教育。
骂俞敏洪是因为说他自己搞新东方是为了迎合应试教育,一边赚应试教育的钱,一边却在说风凉话。
中国教育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谁也没有说得清楚。有的说是体制问题,有的说是社会风气问题,有的说是理念问题,有的说是高考制度问题,有的说是方法问题,有的说是公平的问题,还有的说是钱的问题。
平心而论,中国的教育的确出了不少的问题,但也不是说完全的一无是处,否则,我们自己又是被什么培养出来的呢?难道我们都是当前这个教育体制之外的另类?当然,我这也并不是为目前的教育体制辩护,而只是说,看问题不能只凭情绪激动就可以,而要理性,要深刻。
前几年,网上流传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的言论,他说,近30年来,中国的大学没有培养出优秀人才来。根本的问题是:
现在的大学都是以给学生输送知识为主。其实,真正优秀的人才,首先应当有想象力,其次有洞察力,最后才是记忆力。
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我认为,人才的标准,也应当以想象力、洞察力和记忆力这种排序来评价,只可惜我们的应试教育体制却只重视记忆力,所以无法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我认为,好的教育体制必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洞察力和记忆力,而且这个顺序不能颠倒。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想象力代表了创造性。
没有想象力,就没有创造性。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从而不断地改造我们身处的世界,令世界日益完美。人类社会从远古到今天的一切进步与发展,都源自于想象力。古代的神话传说,今天的科技发明,都是想象力的表现。只可惜,近些年来教育不仅没有注重想象力的培养,反倒对想象力起到扼杀的作用。诺贝尔文学获得者莫言曾经感慨,幸好当初只读了个小学,否则自己的想象力就没有了。那意思是说,他如果多上几年学,诺贝尔文学奖就与他无缘了。
第二,洞察力代表了深刻性。
想象力是发散的,而洞察力则是聚焦的。面对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缺乏洞察力的人,可能会浮躁,可能会偏激,可能会片面。今天这个网络化的时代,信息日益被碎片化,处处充满冗余、虚假的信息,真相是什么?本质是什么?核心是什么?往往令许多人迷茫困惑。所谓洞察力是什么?就是化繁就简、去伪存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的能力。当今许多人,盲目地追逐潮流与时尚,从众跟风,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缺乏独立判断,缺少真知灼见,都是缺乏洞察力的表现。这一切都因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教育缺失了洞察力的培养。
第三,记忆力代表基础性。
记忆力很重要,但不能代表一切。就像一个人活着很重要,但不等于活着就最有价值。一个优秀的人才,记忆力一定是卓然超群的,洞察力与想象力也依赖于记忆力。但仅有记忆力是不够的。我们的学校,只是让我们死记硬背某些固定的结论,死的知识,却没有教会我们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如何融汇贯通,如何发明创造。学校评价一个孩子是否优秀,只是看他是否记住了多少知识。这是一个极不公平的考核方法,而正是这个愚蠢的办法,让我们的孩子拥有知识,而缺乏智慧。
我希望,尽快有那么一天,中国的教育走出应试教育的死胡同,不再让孩子们死记硬背那些死的知识,而是在记住的同时,更多培养他们的洞察力与想象力。如果做到了这些,我相信,中国的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