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简臻
图 |网络
1月23日,著名作家林清玄逝世,享年65岁,走地十分突然。
18年各类大家学者,相继离世,仿佛宣告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他们永远地活在了回忆里。
01 坚持非常重要
先生,出身贫寒,他们家有十几个孩子,他排行十二。
自小的梦想,便是成为一个作家,自小学,便开始写作,坚持每天写500字,中学写1000字,高中写2000字,大学写3000字,一直笔耕不辍。
先生曾在演讲里提过,文章里也写过,那段童年的日子,想成为作家,写稿挣钱,父亲觉得哪有这么便宜的好事,唯有母亲支持他。
母亲曾问林清玄,整日写作,是在写趣味的,还是辛酸的?林清玄说都有写一点。
母亲叮嘱,辛酸少写一点,趣味多写一点,人家来读你的文章,是希望得到安慰,得到启发,得到智慧,这也影响了他后来的写作风格。
先生曾说,“你在人生最早萌芽的时候,你的坚持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坚持可以决定你的方向,你要往什么地方去走。”
带着这份持久的坚持,踽踽独行,才成就了,如今蜚声文坛的散文大师。
02 柔软之心
据说,先生的笔名,从“清怪”到“清玄”,曾有好几次改动,如今看来,也属必然。
这散文分很多种,有言语犀利的,有深刻哲思的,也有温暖治愈的……
每每读起先生的散文,好似如沐春风,清新和煦,平静安详。
如今这样浮躁的社会,林清玄的书如此畅销,也是一种奇迹。
或许正是因为,现实里,没有人们想要的从容,平静,达观,人们才会去书里寻找。
先生曾说,“我的写作,不只是在告诉人关于这人间的美丽,而是在唤起一些沉睡着的美丽的心。”
先生的文字,潜藏着对生活的热爱和赤诚,平淡的日常,在先生的笔下,恬静美好,仿佛在先生的生活里,日日是好日。
先生的写作,好似一场修行,修的,是一颗柔软之心。
先生,曾在《在这坚硬的世界里,修得一颗柔软心》写道:
柔软心并不是和稀泥一样的泥巴,柔软心是有着包容的见地,它超越一切、包容一切。柔软心是莲花,因慈悲为水、智慧做泥而开放。
想想生活中,又何常不是如此,经历种种,应对种种,若是太过强硬,锱铢必较,自然显得刻薄难看;若是一味善意,一味忍耐,又显得有些软弱无能。
柔软,幻化无形,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可柔可刚,慈悲加上智慧,存有一分赤诚,出世入世,游刃有余。
03 常想一二,不思八九
“常想一二,不思八九”,是先生文章里的一句话。
人生不可能事事顺意,一二,是那愉悦的,欢喜的,欣慰的部分;八九,是那不如意的部分。
常想一二,便不容易被那八九折腾,无论遭遇如何,都会成为莲花盛开的肥料。
文章最后,附上一篇我很喜欢的,先生的《常想一二》的节选:
不过,一个人到了四十岁以后,在生活里大概都锻炼出了“宠辱不惊”的本事,也不会在乎锦上添花、雪中送炭或落井下石了。那是由于我们早已经历过生命的痛苦和挫折,也经验过许多情感的相逢与离散,慢慢地寻索出生命中积极的、快乐的、正向的观想。这种观想,正是“常想一二”的观想。
“常想一二”的观想,乃是在重重的乌云中寻觅一丝黎明的曙光;乃是在滚滚红尘里开启一些宁静的消息;乃是在濒临窒息时浮出水面,有一次深长的呼吸。
生命已经够苦了,如果我们把五十年的不如意事总和起来,一定会使我们举步维艰。生活与感情陷入苦境,有时是无可奈何的,但如果连思想和心情都陷入苦境,那就是自讨苦吃、苦上加苦了。
我从小喜欢阅读大人物的传记和回忆录,慢慢归纳出一个公式:凡是大人物都是受苦受难的,他们的生命几乎就是“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的真实证言,但他们在面对苦难时也都能保持正向的思考,能“常想一二”,最后,他们超越苦难,苦难便化成为生命最肥沃的养料。
使我深受感动的不是他们的苦难,因为苦难到处都有;使我感动的是,他们面对苦难时的坚持、乐观与勇气。
原来,“如意”或“不如意”,并不是决定于人生的际遇,而是取决于思想的瞬间。
原来,决定生命品质的不是“八九”,而是“一二”。
原来,苦难对陷入其中的人是以数量计算,对超越的人却变成质量。数量会累积,质量会活化。
如今,先生,安然离去,先生曾说,“林清玄有一天一定会死,但我会保持一颗乐观的心。假如晚上会死,早上我还会在写作,我的书会和你们相伴。”
愿先生,一路走好。
▶作者:你好,我是局外人简臻,一个望简而言之,日臻完善的90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