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渠,你可能还不知道它的历史!

公众 hao 「历史故事优选」

郑国渠,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一项伟大工程,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余里(灌溉面积4万顷)。


郑国渠,从名字上看,大家可能误以为它是在郑国修建的,其实不然。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应该属于秦国的关中地区。那么是什么人修建的这个大型水利工程呢?为什么叫‘郑国渠’这个名字?它的修建又关联着多少历史呢?

留着这些问题,我带大家返回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末期,来一探究竟~

据《史记·河渠书》记载:

韩国闻秦之好兴事,欲罢之,毋令东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hù)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阏(yān:壅塞)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馀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春秋战国时(周为何分为东周、西周,春秋战国又是什么时期?),我国历史朝着建立统一国家的方向发展,一些强大的诸侯国,都想以自己为中心,统一全国。兼并战争十分剧烈。关中是秦国的基地,它为了增强自己的经济力量,以便在兼并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很需要发展关中的农田水利,以提高秦国的粮食产量。


韩国是秦国的东邻。战国末期,在秦、齐、楚、燕、赵、魏、韩七国中,当秦国国力蒸蒸日上,虎视眈眈,欲有事于东方时,首当其冲的韩国,却孱弱到不堪一击的地步,随时都有可能被秦并吞。公元前246年,韩桓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采取了一个非常拙劣的所谓“疲秦”的策略。他以著名的水利工程人员郑国为间谍,派其入秦,游说秦国在泾水和洛水(北洛水,渭水支流)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表面上说是可以发展秦国农业,真实目的是要耗竭秦国实力。

这一年是秦王政元年。本来就想发展水利的秦国,很快地采纳这一诱人的建议。并立即征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任命郑国主持,兴建这一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韩国“疲秦”的阴谋败露,秦王大怒,要杀郑国。郑国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秦王政是位很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认为郑国说得很有道理,同时,秦国的水工技术还比较落后,在技术上也需要郑国,所以一如既往,仍然加以重用。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全渠完工,人称郑国渠。


郑国渠修成后,大大改变了关中的农业生产面貌,(用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使用含泥沙量较大的泾水进行灌溉,增加土质肥力,最终使雨量稀少,土地贫瘠的关中,变得富庶甲天下。

郑国渠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它发挥灌溉效益的100余年,而且还在于首开了引泾灌溉之先河,对后世引泾灌溉发生着深远的影响。

读到这里,想必在您心中,文章开头的几个问题已经有了答案了吧。

最后,感谢您的阅读,如果这篇文章有帮助到您,您可以点赞并分享给好友~

历史故事优选」  公众 hao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众人皆知,秦二世而亡,真是天不假年。但是秦朝留示后人的,从思想文明到工程构造,都能让人望其项背,叹而观之。 秦朝六...
    全新娜阅读 157评论 0 0
  • 世上富饶悠久的文明,哪里没有利用厚生的水利工程?中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发展得很早,战国时代,秦国蜀地太守李冰的都...
    历史文社Jack阅读 844评论 1 2
  • 成功的都江堰 都江堰建于秦昭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是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的大型水利工程,由蜀郡太...
    云竹文斋阅读 1,084评论 0 6
  • 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自由转让和买卖,解放了生产力,再加上铁质农具的普及,有力促进了...
    长安望鸿阅读 258评论 3 6
  • 郑国渠不是郑国的! 郑国挖出来的渠叫郑国渠 郑国是个韩国人 韩国不是南韩 好吧,有点饶舌了。 叫郑国的韩国人在秦国...
    文言家阅读 698评论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