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亲子教育要张弛有度
>> 一个人陷入焦虑时,很容易变得迷糊、困惑,无法理智思考问题。
>> 我们说每个年龄段都有需要完成的“功课”,即一个人的责任和义务。比如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不能独立生存,更不能创造价值,他们的需求要由父母来满足,所以他们需要监护人,一般是爸爸妈妈。爸爸妈妈为了培养、教育孩子,会对孩子提出要求。孩子会顺从爸爸妈妈的要求,并努力达到这些要求。大部分爸爸妈妈对学龄前孩子的要求是要学会一些技能,比如孩子到了3岁左右要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5岁左右要学会照顾宠物,学会跟别的小伙伴交朋友,等等。孩子七八岁以后,父母对他们的要求主要表现在学业方面,孩子也要开始思考自己将来要做什么。而进入青春期后,孩子要做的是寻找自我。在这个阶段,爸爸妈妈会给予孩子一些支持和指导。另外,随着生理和心理的日趋成熟,孩子会开始考虑跟异性的关系。这些都是孩子要去完成的功课。
>> 我们当然希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的全都是肯定和赞美,这会让孩子更有存在感和价值感。
>> 可是指责型妈妈往往对孩子有非常高的期望,这种期望会在妈妈心里幻化出一个理想的孩子。如果现实中的孩子跟理想中的孩子相差很大,妈妈就有了指责孩子的理由。还有一些妈妈会拿“别人家的孩子”跟自己家的孩子比较,变相指责孩子做得不够好。
其实,孩子有基本的判断力,知道自己做得好不好。发现自己做得不够好时,孩子会感到自责和羞愧。这时,他更需要父母关注他的感受。父母拿他跟别的孩子比较,只会让他产生更加强烈的挫败感。
>> 然而,控制型和指责型父母经常被焦虑控制,满脑子想的都是“为什么孩子做不到我想的那样”。父母陷入这种情绪中,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感受。孩子感觉自己被忽略,往往会用调皮捣蛋的方式,比如搞恶作剧、破坏东西、不听话、拖延时间 等,吸引父母或身边人的注意。如果这样做也无法得到关注,孩子的对抗就会升级为战争——一场争夺权力的战争。父母拼命想让孩子就范,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孩子则坚决反抗,要么大发脾气,要么情绪低落,最终目的只是让父母看到真正的自己。
如果这种对抗没能让孩子得到他想要的关注,对抗会升级到下一阶段,就是刺激父母仇恨自己。不管做什么事,孩子都会故意违背父母的意愿,故意激怒父母,让他们对自己失望,痛恨自己。孩子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父母的指责深深伤害了他,他又认同了这些指责。我们常说恨也比无视好,在孩子看来,父母“恨”孩子至少说明父母眼里还有孩子。孩子通过让父母讨厌自己、恨自己来博取关注,主要是想跟父母建立连接,表达自己的感受。只有这样,孩子才会觉得自己有人陪伴,不那么孤单。
>> 很多人的自我价值感来自能给他人带来好处,而一个孩子若总是处在“我就是很无能,而你拿我一点办法都没有”的状态中,会剥夺身边人的成就感,会让大家感到挫败和痛苦。
>> 从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角度看,稳定、适度的陪伴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原则。然而,很多父母经常处在两个极端,即过度替代和过度放纵。
>> 无论处在哪个极端或在两个极端之间来回跳跃,都大错特错,都会让孩子深感困惑。
>> 先来说说过度替代。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孩子认识世界、学习新东西的速度比成年人慢,无法忍受孩子缓慢的成长节奏,看到孩子学习时笨手笨脚就很焦虑。这些父母不愿给孩子试错的机会,一旦孩子出现失误或犯了什么错,比如考试成绩不太好,他们马上就会指责孩子。可孩子是有自尊的,也希望自己能把一切都做得很出色,能跟别人进行有效的互动、建立良好的关系,给周围人带来好的体验。当这些无法尽如人意时,孩子本身就很有挫败感。爸爸妈妈作为孩子最亲近的人,不仅不能理解孩子,还指责他,这会让孩子陷入挫败和愧疚的双重痛苦中。不仅如此,深感焦虑的爸爸妈妈还直接剥夺了孩子思考并尝试改善的机会,运用各种方法,比如给孩子找家教等,希望孩子迅速提升,完全不顾孩子内心可能很抗拒这种方式。这种过度替代剥夺了孩子试错的机会,也剥夺了孩子在挫折中寻找积极意义的机会。
>> 一个心智不成熟的孩子迷失之后,自然会被最容易获得 即时满足的东西吸引,比如网络和游戏。很多孩子沉迷于游戏和网络世界,正是因为能在其中扮演“无所不能”的角色,振臂一呼,应者云集,这种即时的回馈太让人满足了。很多孩子痴迷于网络,就是痴迷于展现理想自我的虚幻成就感与满足感。因此,在现实中感受到强烈挫败的孩子更容易痴迷于网络,无法自拔。因为在网络世界中,他们可以屏蔽所有给自己带来挫败感的东西,比如对自己的不认同或自卑,变成一个全新的自己。
为孩子建立规则
>> 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建立有条件的规则是很有必要的。这种规则包括:做一些事情是有回报的,投入多少回报多少;犯错要付出代价,比如打人或伤害别人都要受到惩罚。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和后果。小孩子之所以不用承担,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这个世界运行的规则,也没有承担的能力,要由父母来帮他们承担。可案例4-1中这个孩子已经上初中了,他需要知道这些规则,需要自己去承担一些责任和后果。
>> 我们常说父母要给予孩子接纳和宽容的氛围,但接纳和宽容都是有条件的,要遵循事物的运行规律。在我看来,真正的宽容是我们知道有些事可能会让孩子遭受挫折,我们可以包容、理解孩子的情绪,但不代表孩子可以不做这些事。比如孩子在学习方面遇到了解决不了的问题,无法获得成就感,于是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这是可以理解的。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找到学习的好方法,而不是完全放任孩子不做作业、不复习功课。这不是对孩子的接纳和宽容,而是放弃。一旦父母放弃了孩子,孩子自然会被网络和游戏等即时满足吸引,深陷其中无法自拔。而且孩子能意识到自己的状态并不正常,会自动远离那些在学习等各方面都表现很好的孩子,把自己边缘化。
>> 要明白,对抗是一个孩子被拒绝后无法面对挫折的自然反应。父母多多理解、包容孩子,双方的关系模式就会逐渐发生变化。父母要重新调整整个家庭关系的结构,让每个家庭成员恢复各自的功能,让孩子去面对自己的学业和功课。
>> 对孩子来说,父亲是很好的榜样,所以父亲平时要多花些时间陪伴孩子,多陪孩子玩耍,多跟孩子交流互动。“身教”远比“言
传”效果要好。这种陪伴能修复亲子关系,让孩子更加认同父亲。
>> 孩子出现了如此严重的问题,说明家庭关系中有一些需要改善的地方,父母要重新考虑跟孩子的关系。青春期的孩子正处在非常关键的时期,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人格发展至关重要。父母以严厉苛刻和无限放纵这两种方式对待孩子,就是没有尽到父母的责任的表现。
>> 要判断孩子在学习上是否存在问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第一,学习态度。三年级的孩子正好面临端正学习态度的问题。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对待学习是该认真投入,还是只为完成任务或讨好、取悦某人,简单来说就是明白学习到底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别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逐渐对这个问题有了意识,并开始思考。因此,很多老师都说小学三年级是孩子成长的分水岭:那些自发为获得知识而努力学习的孩子会越来越好,那些总觉得自己是在为父母、老师学习的孩子会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
第二,学习习惯。这里说的习惯是指日常行为方式。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也会形成习惯。在亲子关系中,如果父母的行为方式稳定、一致,那么孩子在跟父母的相处中耳
>>其实所谓好习惯,主要是一种对规则的认同,认同了一种规则后,再不断用其规范自己的言行,渐渐就养成了习惯。
>> 一个人到底是为了避免恐惧活着,还是为了追求美好活着。
>> 自己希望孩子将来过什么样的生活。
>> 孩子将来究竟要走哪条路,父母的引导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父母在平衡孩子的学业和娱乐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避免把曾经的自己投射到孩子身上。
>> 第二,要鼓励孩子走出去社交。
>> 第三,对待孩子的方式要保持一致。
>> 第四,给孩子特殊待遇,就要跟孩子一起承担压力。
>> 磨蹭,可能是因为渴望陪伴
>> 无法专注,可能是因为成就感不足
>> 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很需要赞美和关注。如果父母能真正接纳孩子,而不是总拿心中理想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做比较,就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很多时候都表现得很不错甚至非常好。这样一来,父母就会很开心、很满意,给孩子肯定和赞美。
>> 几番“较量”过后,如果父母还是没能理解孩子,继续用自己的方式对待孩子,比如因孩子不够好而责骂甚至殴打他,孩子就会承认自己的无能,承认自己无法挑战爸爸妈妈的权威。这种无力感会让孩子非常愤怒,甚至开始“复仇”,即孩子会让父母仇恨自己,从中获得一种满足感。这种心理表现为“既然我没办法让你们满意,没办法得到你们的赞美和关注,那就用我的失败证明你们的失败,让你们恨我”。众所周知,爱和恨都能让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念念不忘。一些孩子认为,如果没办法成为父母爱的人,那就
>> 成为父母恨的人,成为父母的“仇人”。孩子这样做,父母会很愤怒、很烦躁,满腹怨言:“我对你这么好,你却恩将仇报。”孩子变成了父母的“仇人”,这种“仇恨”的关系反而会把父母和孩子紧紧捆绑在一起,让父母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如愿获得关注。
>> 到了这个地步,如果爸爸妈妈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孩子很可能会发展到干脆放弃自己,以证明自己就是个无能的人。有些孩子一开始时学习还不错,后来越来越糟糕,很可能是因为他们放弃了自己。他们就是要自暴自弃,不断告诉身边人“我很无能”,不断提醒父母“我很糟糕,我没有价值,我一无是处”。这时,父母无论做什么都于事无补,这会让他们深感挫败和无能为力。这种无能为力就是孩子给父母的深刻教训。
>> 父母更关注孩子有没有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不是孩子做这些作业时有没有压力,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而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关注,希望父母能给予自己支持和帮助。对于面临类似问题的父母,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不要把注意力放在孩子喜欢做小动作、拖延时间这些负面表现上,要试着分析孩子这些行为背后的需求。父
>> 第二,做作业其实是孩子自己的事,要让孩子独立承担起完成作业的责任。孩
>> 第三,父母要考虑一下怎样应对老师的权威。
>> 第四,父母可以试着真正支持孩子,包容他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