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的边界

2025年,传的沸沸扬扬的小学、初中、高中要过双休的政策原来感觉离我们很遥远,这一年真正地在我们这儿落实了。作为一名小学毕业班的老师,虽然我们没有高三毕业班的老师面对孩子考大学的压力和责任那么大,但是我还是认真对待我的工作,我希望:我教的孩子们在临近毕业的这一年,能坚持好的学习习惯,认真、努力学习,考好的成绩,进入自己理想的初中,为自己的小学生涯划上圆满的句号。

今天,如往常一样,我提前去班上,等常规检查的学生走了,我边开始提醒孩子们需要上卫生间的孩子抓紧去了,等会儿我们提前几分钟把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一下。等我领着孩子们在那进行上课前的复习时(我上课的习惯是先复习复习,然后上新课),我看到有些孩子朗读的时候有气无力的,即使你站到他的跟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虽然是朗读的时间,班上大概有一多半的孩子在那儿读,有一小半是没有声音的。这是怎么回事呀?不会吗?不是的,因为我让孩子们读的都是以前学过的内容,那是什么样的原因呀?多好的时间,总不能白白浪费吧!我索性让孩子们全部起立,站起立读。学生们站起来以后,果然效果好些啦!不管怎样,朗读的声音高些了,正当我走下讲台时,我突然发现我们班的小韩同学,站在那,手里拿书,书遮着脸,我一不留意,他迅速转过去,悄悄地和后面的孩子说话,屁股蹭到了他自己的桌子上。

“把头转过来,自己读自己的,朗读时不用讨论和商量!”我气愤道。说实在的,看到刚才的情景我十分生气,如果我不走下讲台,我根本发现不了小韩同学的状况。显然他的这种状况不是第一次。

“我没有扭头呀?”听到小韩同学的狡辩,再加上他的一幅吊儿郎当的状态和语气。我十分的气愤。

“怎么?还有证明吗?下课后可以跟着我去监控室看看你刚才的状态!今天你也别在座位上坐了,今天这节课搬着凳子到前面坐!”看到小韩同学的满不在乎,我更加的气愤。说实在的,小韩同学其实以前的成绩特别的优秀,进入高年级以后,或许知道玩好了,成绩已经从90多分掉到了80多分,作业也是完成的一日不如一日,上课不再认真听讲,成绩怎么不退步?

本着从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的想法,我找到小韩同学谈话:“其实,从教咱们这个班开始,我对你的印象都很好。作为男孩子,学习认真、不淘气,也非常地有正义感。怎么,临近毕业啦,感觉到玩的舒服啦?所以开始放飞自我啦?想过没有,毕业上哪所初中......”或许是我说的孩子听进去了,不好意思地答应我以后会继续努力的。当我问他为何近段时间总是与教师作对,故意捣乱时,他沉默良久,忽然说道:"我就是讨厌别人总把我当小孩看。"

我这才恍然。原来他们所谓的叛逆,不过是一种无声的呐喊,喊的是"请看见我"三个字。他们渴望被当作独立的个体对待,而非一群无差别的"小学生"。此后我便调整了策略,遇到班上的事情做决定,我总是和孩子们商量,而不是替他们做决定。和孩子们谈心时,我也尽量从孩子的立场出发......渐渐地,教室里的火药味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奇妙的平衡——教师仍是教师,学生仍是学生,但中间多了一条可以对话的通道。看到班上又回复了以前的宁静和上进的状态,我忽然明白:叛逆从来不是问题,而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教师若只看到表面的不驯服,而忽视了背后的成长诉求,便如同治水只知堵而不知疏,终将徒劳无功。

孩子们终究要长大,要挣脱束缚,要找到自己的声音。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做的,或许不是强行压制,而是为他们划出一道既能保护又不至于窒息的边界。

这边界,便是教育的艺术所在。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