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角色
是感恩者,而不是施恩者
中国父母特别喜欢以有恩于自己孩子的“施恩者”自居。但是,有两句古话却把养育孩子的真相一语道破。第一句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第二句是“养儿防老”。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生孩子首先是对父母孝心的最好表达,其次是给自己最可靠的养老保障。这种逻辑让人细思恐极——“生你、养你,和你没什么关系,是给列祖列宗一个交代,也是为我老了以后有个保障,但你还必须时时刻刻记着我的恩情!”
学校的老师们可能都对学生们说过这样的话:“你不好好学习,对得起谁?”时时刻刻提醒孩子:“你欠我的,欠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在孩子面前一味地强调这种“施恩者与报恩者”的角色定位,会让双方陷入一种不健康的对立关系中。
对此,一些文化学者提出:父母的角色定位应该是“感恩者”,而不是“施恩者”。他们从全新的角度阐释了父母的身份,认为为人父母者应该对自己有机会、有能力生养孩子心怀感恩。因为,成为父母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它让人品尝到与孩子共同成长的快乐,让人感受到自己的基因得以繁衍的喜悦。我非常赞同这种观点。
我甚至觉得,为人父母者对孩子也应该心怀感恩。是孩子用毫无怀疑的信任、百分之百的依靠,帮助我们真正完成了生命的成熟;在我们变成合格父母的过程中,孩子对我们的失误、过错一再容忍、接受,他们用天真的笑脸和无邪的眼神一次次治愈了我们。
是“施恩者”还是“感恩者”的身份定位,会让为人父母者对自己的人生角色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如果父母把自己定位为“感恩者”,而不是“施恩者”,那孩子们的生存状况和心理状态将会有极大的改观。
家长们如果能主动自觉地从“施恩者”的高位上走下来,谦卑地接受自己也应该是“感恩者”的身份,就会为自己曾经对待孩子的方式羞愧不已。这样的羞愧将带来极其有益的反思,让家长们在和孩子相处时,把趾高气扬的理所当然变成心平气和的合作商议,这种态度转变会为构建全新的、健康的亲子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