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天
唯有跑步和读书不可辜负,每天坚持运动和读书,相信时间的力量。
步数:3127
跳绳:210
俯卧撑:25
八段锦:1
引体向上:10
呼吸训练:3
《王阳明心学》
“欲则水之流而至于滥也”,不好的欲望,就是水流得过头而导致了泛滥。
“知”就是人的认知功能,“行”就是人的行动功能。
人的心灵其实更像是画布和颜料,而认知能力就像是画笔,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个事物或同一个场景,会有各自不同的反应、感受和体验,因而每个人都会在心里创作出与别人不一样的“作品”。
人对外界的认知,绝不仅仅只是感觉器官对外界信息的一种被动接收,而往往是认识主体将自身的知识、经验、观念、态度、感受等投射到了对象物上,才构成了人的认识活动。换言之,在这个过程中,人会通过自身的认知系统和意识结构,把外在的物质自然“人化”,或者说是审美化、符号化。
无论是把自然审美化还是符号化,本质上都是人通过意识活动赋予这个世界以某种“意义”的过程。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无人能脱离意义。我们是通过我们赋予现实的意义来感受现实的。我们所感受到的,不是现实本身,而是经过阐释的现实。”
所谓“经过阐释的现实”,其实就是自然世界的“意义化”。
王阳明所说的“知”和“行”,指的就是建构这样一个意义世界的动态过程。所谓“知”,重在改造旧有的意识结构和内容,建立一套符合圣贤之道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所谓“行”,重在通过与外界的互动,来落实、深化你的认识和观念。
在阳明心学的世界里,知,就是意义的寻求和确立,本身就是一种行动;行,就是意义的展现和完成,因而也就离开不了知。
如果你从未通过与外界的互动体现你的价值观,那就意味着你的意义世界不曾建立起来,因而这样的“知”就是“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的;而如果你没有赋予你的存在和世界以自己认同的意义,你的行为就没有意义和目的,因而这样的“行”就是“懵懵懂懂、任意去做”的。
“知”就是内在的行动,“行”就是外化的观念。
主观与客观的高度和谐统一,是认识论与本体论的微妙结合。在存在性认知中,“‘是什么样’与‘应当怎么样’已合而为一,没有任何差异和矛盾。感知到的是什么,同时就应该是什么。
没有任何人有资格独霸对世界的解释权,更没有权利把他的解释强加给任何人;相反,任何人都有权利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选择真正对自己有益、并且对他人和社会也有益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任何规律、法则和事物,都不可能脱离人的认识能力而存在;同样,人的意识也不能脱离这些东西而单独存在。
专主一个天理。天理就是天经地义、亘古不变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此时程朱理学的定义。
天理和良知本身并不等于善,而只是一种辨别善恶的能力。
我们的历史太长、权谋太深、兵法太多、黑箱太大、内幕太厚、口舌太贪、眼光太杂、预计太险,因此,对一切都构思过度。
术是什么?术就是见利忘义的小伎俩。道是什么?道就是义利并重的大智慧。
稻盛和夫说:“人生在世,为欲所迷,为欲所困,可以说是我们人这种动物的本性,如果放任这种本性,我们就会无止境地追求财富、地位和名誉,就会沉湎于享乐。”然而,“当死亡来临的时候,你在今世所创造的地位、名誉、财产就得统统放弃,只能带着你的‘灵魂’开始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