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把鸡蛋置于多个篮子里,做大规模是国内企业最为流行的做法——多元化经营可以充分利用企业内部优势。然而,贪多求大最直接的结果是业务跨度大,协同性差——通常的情况下新业务长时间处于“鸡肋”状态,甚至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源于很多企业老板们大多信奉“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要分散投资、分散风险。而欧美企业多坚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然后精心去呵护”。如此一来,多数中国企业均大而不强,一旦面临不景气的市场行情,很多就摇摇欲坠、举步维艰。
对于规模效应,最执著的企业家莫过于比尔-盖茨。与那些注意力不断转移的人不同,盖茨长期将软件聚焦为其核心领地,对硬件敬而远之。另一个典范是专注搜索的谷歌。在谷歌诞生之前,市面上至少有100款搜索引擎产品,当几乎所有的搜索引擎转型为门户时,唯独谷歌获得最终成功。《如何成为亿万富翁》的作者马丁-弗里德森认为,全神贯注是亿万富翁与众不同的一个特征,长寿公司多坚持做好自己的主业,追求竞争力、高利润而非臃肿庞大的规模。
反观我们的情况是,哪个行当挣钱,就往哪个行业奔,前几年,光伏、LED产品好,大家有钱就都往里投,结果死了一大批,房地产增长快,很企业一有钱就往里钻。我们浙江有个客户,前些年市场行情好,没少赚,其大学同学是浙江另外一县政府官员,动员他去(县城)投资,于是大笔一挥,投了两个亿——与自己本行毫不相关的业务,几年下来,非没赚到钱,更糟糕的是去年还发生了一场火灾,直接损失数千万……事实上,从前年开始,这家企业所处的行业(主业)就处于衰退状态,去年第四季度差点就没挺过去,还是一同行为其在银行担保,贷了2个亿度过来了。当企业很臃肿时,一旦现金流出现问题,常常会是灭顶之灾。
杰克-韦尔奇任GE首席执行官期间,提倡“数一数二”原则——GE从事的所有业务,在业内应该是处于第一或者第二的优势竞争地位,否则就应该抛弃这项业务,要么出售,要么关闭。为此,韦尔奇曾将153个事业部砍掉到13个,共出售110亿美元的资产,解雇了17万员工,同时为了巩固优势竞争力,他花费260亿美元用于并购,GE王朝由此开启。
安捷伦首席执行官比尔-苏利文堪称韦尔奇的超级跟随者。眼下,他正忙于将安捷伦一分为二:一家将专注于生命科学、诊断和应用领域,另一家公司则专注于电子测量业务。令人称奇的是,继续分拆的安捷伦正是惠普1999年分拆的结果。1999年1月31日的第一财季,华尔街终于对惠普糟糕的表现失去了耐心——惠普每股收益仅为92美分,而对手正以超过30%的速度增长,迫于巨大的压力,时任惠普总裁的卡莉-费奥莉娜操刀将惠普测试与测量业务拆分,安捷伦就此诞生。而今天安捷伦取得了比惠普更大的成功。眼下,其研发所占营收的比例约为10%,这相当于惠普的三倍。安捷伦不仅在业务竞争上超越了母公司惠普,也为股东创造了更大的价值,而“规模至上”的惠普却一团糟,其市值已蒸发超过30%。
一沉一浮即是战略抉择的结果。安捷伦更偏爱聚焦战略,信奉“数一数二”原则,以创新优化竞争力,而惠普则热衷于做大规模,倚重规模效应及成本优势。与“做大”的惠普相反,安捷伦一反常态乐于“做小”公司,并由此赢得更强的竞争力。
曾经,郭士纳令IBM起死回生,于是得出一句豪言:大象也能跳舞。的确,郭士纳期间的IBM舞跳得很好,众人折服,但是人们并没有看到这头大象一直在跳舞、一直能跳舞。所以,不要迷信大象能跳舞,更不要执著于大而不倒。做企业还需要懂得“小就是大、少就是多”的道理。在这一点上,德国的企业做得最好,在世界500强中,我们很难看到德国企业的身影,然而在很多细分领域里,我们却看到许多尖端的技术都掌握在德国的企业中,它们并不大,但是他们很强。
为了让公司更快的顺应市场与客户,变革和调整就需要毫不妥协。所以,砍掉那些多余的业务、去除那些“鸡肋”的产品吧!企业内部的变革就像生孩子,在这种变革过程中,难免产生不适应和强烈的阵痛。而每次变革也必然会付出代价。但应该看到的是,变革之后企业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我的微信公众号:王荣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