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在《“天人合一”新解》(《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年第一期)中说道:“两大文化体系的关系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东方的思维是综合的,西方的思维模式是分析的”。
先说这个问题的来源,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我们国内各界人民对于国家的自信心提高,对于清朝末年一味学习西方,以及在西方文化之下生存和发展中国文化产生了质疑和重新发声。
这部分发声以季羡林先生为主,内容包括中国文化有其优秀的部分存在,而西方文化以相对于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更加缺少的综合性和实际性,以形而上学的分析为主,会开始被东方文化取代,二十一世纪是东方文化的世纪。这种态势是“东风压倒西风”的态势,不需要存在兼容和交融,而是应该变为一种东方取代西方趋势,这种取代不是取消。
第一:双方文明的交流和沟通。东方人在和西方人的比较之中发现了自己的文化的独特性和珍贵性,在多次的战争以及文化传播之中,东西方文明的互相交流促进了彼此文明的增长。比如在中国学习西方先进文化的过程之中,思想也在被改变着。中国对自我的定位发生着改变,中国文化之中的不好的东西被检出,重新增添了很多优秀的文化,比如人权、自由、科学等等。
第二:承认不同文化的差异性。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是地球文明的不同组成部分,是不可替代的,东方文明有包容性、综合性,西方文明有创新性和分析性。这些显著的差异让任何一种文化都不会被忽视和替代,地球上存在这些文化也体现了地区文化的多样性。
第三:东方文化没有必要去取代西方文化地适应性不一样。东方文化没有必要去宣传取代别的文化,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文化,没有一个文化是全部适应所有地区的。21世纪的主旋律是什么,不同的国家和地区都有不同的解读,东方文化是不是我们最佳的选择还不肯定。
因此,这些是东方文化不能取代西方文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