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集《烧纸》集结了李沧东较早期的中短篇小说共11篇,一部分作品以民主革命斗争、南北分裂作为大的政治背景,小说的切入口常以家庭琐事展开,主人公也多为普通底层民众,尤为突出的是经历了战争创伤、民族分裂后,家庭中几代人之间的意识形态、观念冲突碰撞。这种战后“伤痛记忆”导致的家庭分裂,是我们非常熟悉并容易引起共鸣的。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烧纸》与《脐带》等。
《烧纸》中因为家中丈夫曾经作为赤色分子参与革命而从此消失在家庭中,于是自己一边独立扛起养家重担,一边努力寻找丈夫却被不幸强奸还诞生下强奸犯孩子的母亲,到了年老后已难以述说自己内心真正的苦痛,当知道自己的小儿子也要参与左翼活动,只能跌跌撞撞地烧掉传单来保护儿子,并以此发泄心中的怨恨。
其中丈夫的亲生儿子“成国”和强奸犯的孩子“成国”同母异父的弟弟“成浩”,两人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成国”因为对父亲当年的了解选择更保守地成为公务员,而“成浩”因社会人士的鼓吹想要投入革命,两人的身份选择似乎也象征了两种政治阵营在家庭中出现的必然性。
而对此感受最深的母亲却选择默不作声,她就像是将命运的捉弄默默咽下,埋首生活的大多数。李沧东似乎透过这个“失语”的母亲在告诉人们战争的残酷从来都没有胜者,普通人的心中只是凭着希望在活着,当燃烧纸张后的灰烬随着吹来的风越升越高,母亲也终于在内心承认了丈夫的离世。
《脐带》描写的是父亲因左翼活动而死,母亲依赖儿子而活,对儿子极度控制,在儿子结婚后依然时常干涉小夫妻的生活,并时常对儿媳横加指责。在得知自己的亲家公是赤色分子后,想以离家出走威胁儿子赶走儿媳。
而儿媳这边也因为家庭的成分遭到了警察署的“调查”。小说中母亲一再对儿子说起自己生产那天的艰难,自己如何把脐带咬断,但在心理上却又从来没有真正放儿子独立,没有切断过那根“脐带”。而政治运动的阴影也如一根无形的“脐带”无时无刻不在牵绊着人们当下的生活。
中国南戏中有著名的《白兔记》,讲述刘知远与李三娘的故事,其中也有“咬脐”的情节。三娘受兄嫂折磨生下孩子因无剪刀只能用嘴咬断脐带,故为子取名“咬脐郎”。咬脐的故事为了表明女性生产的不易多少都有些传奇色彩,比起“断奶”来得更有象征意味,连听到故事都沉重得让人无法逃脱。
而在李沧东的另一部分作品中则是描述了社会工业化过程中,传统的城市贫民与被工业化抛下后的茫然与尴尬,例如作品《为了大家的安全》。
这篇小说更像一部具有现场感的电影,完整记录了一位乡下老太在大巴车上种种行为遭到全车人反感,又因想上厕所在全车人沉默不语中被拒绝停车,老太只能尿在了车上,最终还惨被绑住安全带昏了过去。
作为故事讲述者的金哲同样也是旁观者,他同样用自己的态度与全车人一同投了票,老太被绑住后,全车都安静了,车上散发着她的尿味,但大家似乎都松了一口气,之后车上再没有一个异类与大家面貌不同。
而最后车上有人说着,要把老太太送去医院,我们每个人都对社会及他人负有责任,但车上人们的态度则像利刃划开了人们虚伪的面貌。这篇小说的记述方式是我在这本小说中最为喜欢的,它在技巧上更为纯熟,笔触也更锋利。
本书中同样收录了他的小说处女作《战利品》,其中的隐喻随着“战利品”在最后的揭开,与主角的欲望一同突然泄气,另读者忽的清醒犹如当头棒喝,但如果“战利品”的出现能再靠前一些,也许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李沧东小说中的底层人物虽不能以一己之力抵抗这个时代,但依然顽强得近乎执拗地活着,他们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精准无差地被描写出来,被看到,体现了李沧东对于边缘人、底层人物的温柔。
虽然李沧东对自己笔下的小人物、边缘人物充满了同情与理解,在描写他们的感受时,充满了身在其中的目光,但这本小说中的女性角色总体呈现的样子是历史夹缝中的人物,是无知的、逃避的、遮蔽面目的。不过这点显然在他的电影中有所改进《诗》、《密阳》中的女性角色都变得更主动,试图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并用自己灿烂的意志撕破生活的虚伪,从而抵达另一种美。
—————————————————
版权声明
作者 | 小心烫嘴
文字版权归【不太重要的阅读笔记】所有
【阅片随想】
【读书笔记】
不定期发表不太重要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