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小孩会抑郁,会离家出走,会走上自杀的道路。从很多研究中我们知道小时候爱不爱阅读?和他以后的人生是否幸福是有一定关联。
很多家长都会深有体会,虽然说同样是孩子,但他们的心态会有两种不同结果,一种是积极心态,一种是消极心态,如果说我们发现孩子有消极的心态,却没有办法培养他的积极心态的话,以后再想去改变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而这两类种人会有很大的差别,积极心态的人会认为困难只是暂时的,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会很好,遇事不急不躁,积极主动的去寻找解决方案,消极态度的人呢?一遇到事就退缩,会消极的对待现实问题,没有能力付出行动让自己发生改变;也就是说呢,他们的差别是面对挫折时候,他不能很好去解决问题,只能让问题不了了之,直接影响他将来的人生走向,那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大的差别呢?其中一个影响因素就是在他们还是孩子的时候的成长环境,影响塑造了他们的思维模式,哪些因素会影响一个孩子的心态养成,首先,孩子小的时候吸收的词汇量越多越丰富对其成长就越有好处。 美国曾经有一项对儿童的研究,发现儿童大脑的发育水平和他们听到的词汇量有关系,儿童先天是有语言学习能力的,他们能用通过听觉捕捉到语言并且自动学习词汇,有数据显示,美国高知家庭的孩子,四岁的时候听到的英文单词可以达到4500万个,而工人家庭只有26万个,再差的福利家庭只有13万个,这种差距带来的结果就是对学业上有帮助,体现在他们对词汇的感知和理解上要比其他的孩子快得多。
其实这个也没关系,首先我们可以借助于书籍,书上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我们可以给孩子念故事,读绘本或者给孩子买些童话书让他自己看,这样他们能获得的刺激就会很丰富,我认为要想做到这一点呢,父母要先读书,咱们不能指望一个每天打麻将的家庭里有一个学习成绩不错的孩子吧!
其次,语言性质影响了他们是否能够成为一个拥有积极心态的人?在心理学史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罗森塔尔效应,一个叫做罗森塔尔的人,在学校给学生做了一个能力测试,然后把测试结果告诉了老师,这个测试结果预测了哪些学生是优等生,哪些学生是差等生的。老师们就受到了这个测试结果的影响,就开始用不同的态度去对待学生,对于未来那些优等生来说呢,老师就愿意鼓励他们,即便是这个题做错了,也会采用鼓励的办法使他们进步。而未来被判定为差等生的老师就冷眼态度对待,一段时间过去之后那些被老师鼓励的优等学生成绩全都提高了,被当做差生的学生成绩全部下滑,反转来了,这个测试结果其实是瞎编的,罗森塔尔本人也不知道谁是优等生谁是差生?所以你看语言对一个孩子的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又看一组美国的数据,高知家庭的父母,会用更多的肯定句和孩子交流,而受教育程度越低的家庭对孩子的鼓励就越少,批评的话要远多于鼓励的话,我个人认为老表扬肯定孩子,比批评还是好一些,一个在批评的语言当中长大的孩子,他的自尊水平会很低,变得非常的敏感,面对父母因为害怕被批评,从小就养成了察言观色的本事,致使他们在成年的时候与他人交流,不用费太大的力气,就能理解对方的感受,这是很神奇的事情,但是这种本领的确是很悲哀,家长如果特别爱批评孩子,从侧面说明他们的内心是贫瘠的,所以家长应该先读书去滋养自己贫瘠的内心,我们才有更多正能量,更加丰富的词汇讲给孩子听,这对于他们以后的人生幸福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事情。
最后书籍能帮助孩子建立一个幸福的精神世界,丹麦是最幸福的国家之一,我们熟知的安徒生童话及格林童话都来自丹麦,所以丹麦人心灵在孩子时代就被滋养了,这些作品就像妈妈的乳汁一样,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丹麦人,他们的精神世界是一片生机昂然的;那我们经历什么?是不是你整天纠结考得好不好;这就是底层土壤的不一样,那我们做父母的应该怎么办呢?虽然我们没有很高的学历,读的书也不多,但是我们依旧可以借助书籍的力量来帮助去养育孩子,而不是习惯性的用自己以为正确的经验去教唆孩子,要求孩子服从你的命令,我们要做的就像塞林格的一本非常著名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里边的主人公霍尔顿,他的愿望是守着在田野当中玩耍的孩子,防止他们跑到悬崖边上来,至于孩子在田野里怎么去玩?其实大人该插手的地方很少,这是他们需要自主完成的事情,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守护和去做正确的引导。
所以我们可以通过书籍来守护孩子,帮助孩子建立幸福的精神世界观,一定要让你的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这样他们的内心世界才会被滋养心灵得以慰藉,黄山谷说过:“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语言无味”书籍可以让我们心灵得到滋养,让我们有感知幸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