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夜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人际关系,如果这个宇宙中没有他人只有自己,那么一切烦恼也都将消失。
我们无法改变客观事实,但可以任意改变主观解释。并且,我们都活在主观世界中。人都处于追求优越性这一“希望进步的状态”之中,树立某些理想或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同时,对于无法达成理想的自己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
阿德勒说“无论是追求优越性还是自卑感,都不是病态,而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目前“自卑情结”这个词似乎在使用的时候与自卑感是一样的意思。就像“我为自己的单眼皮感到自卑”或者“他对自己的学历有自卑感”之类的描述中全都用“自卑情结”这个词来表示自卑感。其实,这完全是一种误用。自卑情结一词原本表示的是一种复杂而反常的心理状态,跟自卑感没有关系。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坏事。自卑感也可以成为促成努力和进步的契机。例如,虽然对学历抱有自卑感,但若是正因为如此,才下定“我学历低所以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之类的决心,那反而成了好事。而另一方面,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具体就像“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或者“我因为长得不漂亮所以结不了婚”之类的想法。像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大肆宣扬“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这样的理论,这已经超出了自卑感的范畴,它是一种自卑情结。
害怕向前迈进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或休闲时间。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
当然,也 没有必要把自己和别人相比较。如果意识到竞争或胜负,那么势必就会产生自卑感。因为常常拿自己和别人相比就会产生“优于这个、输于那个”之类的想法,而自卑情结或优越情结就会随之而生。易怒的人并不是性情急躁,而是不了解发怒以外的有效交流工具。所以才会说”不由得发火“之类的话。这其实是在借助发怒来进行交流。关于权力之争,还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无论认为自己多么正确,也不要以此为理由去责难对方。这是很多人都容易陷落进去的人际关系圈套。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入了权力之争。我是正确的,也就是说对方是错误的。一旦这样想,辩论的焦点便会从”主张的正确性“变成了”人际关系的方式“。也就是说,”我是正确的“这种坚信意味着坚持”对方是错误的“,最终就会演变成”所以我必须获胜“之类的胜负之争。因为不想失败,所以就不愿承认自己的错误,结果就会选择错误的道路。承认错误、赔礼道歉、退出权力之争,这些都不是”失败“。追求优越性并不是通过与他人的竞争来完成的。
阿德勒心理学关于人的行为方面和心理方面都提出了相当明确的目标。首先,行为方面的目标有”自立“和”与社会和谐共处“这两点。而且,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是”我有能力“以及”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这两种意识。阿德勒把这些过程中产生的人际关系分为”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这三类,又统称为”人生课题“。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不能等着别人发生变化,也不要等着状况有所改变,而是由你自己勇敢迈出第一步。
第三夜 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根本没必要被别人认可,也不要去寻求认可。认可欲求的危险就在这里。人究竟为什么要寻求别人的认可呢?其实,很多情况下都是因为受赏罚教育的影响。如果做了恰当的事情就能够得到表扬,而如果做了不恰当的事情就会受到惩罚。阿德勒严厉批判这种赏罚式的教育。在赏罚式教育之下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误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如果没人表扬,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没人惩罚,我也做坏事”。
你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也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们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阿德勒心理学并不是推崇放任主义。放任是一种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孩子在做什么的态度。而阿德勒心理学的主张不是如此,而是在了解孩子干什各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守护。如果就学习而言,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在他想学习的时候父母要随时准备给予帮助,但绝不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
【拿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去举例。很多父母跟孩子的关系,处得非常紧张,因为父母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希望孩子学一个稳妥的专业,希望孩子找一个稳定的工作,看不上孩子为了自己的梦想所做的那些冒险。况且有的时候,父母的决定还是对的,他们毕竟比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经验要多。但是对于父母的选择,孩子是不认可的,孩子觉得:我想去追寻自己的人生。这时候谁痛苦?双方都痛苦。作为孩子是很痛苦的,我们其实想要得到父母的认可,而我们对父母的感觉可能有时候觉得很讨厌,束缚了我们,但有时候又觉得很渴望,特别渴望能够让他们认可自己的价值。这是一种复杂的感受,正是它造成了一种不自由的感觉。如果不需要得到父母的认可,那么孩子自由了。可是别人的认可,就是阿德勒否定的,他说:你不要去追寻别人的认可,很难。因为好像追寻别人的认可,它是一种本能。但阿德勒认为,我们是受到了根深蒂固的赏罚教育的影响。什么是赏罚教育?你干对了,我就给你奖赏,你干错了,我给你一巴掌。这个就是典型的赏罚教育。 赏罚教育慢慢就把人给控制了,你必须要按照我的评价去行事,我来说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到最后,很多小孩长大以后,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按照别人的期待去生活,这就等于舍弃了自己的自我,活在了别人的人生当中。但其实,我们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的,不会有谁会觉得:我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让XX对我满意,她对我不满意,我就白活了。其实我们不是为了别人的期待活着的,别人也不是为了我们的期待而活着的。所以别人如果做的事情不符合我们的期待,也不用发怒,这是理所当然的。这其实才会通往人的自由之路,不要总是追求别人的认可。】
干涉甚至担负起别人的课题这会让自己的人生沉重而痛苦。如果你正在为自己的人生而苦恼——这种苦恼源于人际关系——那首先请弄清楚“这不是自己的课题”这一界限;然后,请丢开别人的课题。这是减轻人生负担,使其变得简单的第一步。
【学会课题分离当然,这不是让大家去做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我谁也不管,我就管我自己。不是这样的,阿德勒主张,人一定要学会课题分离。什么是课题分离?我们必须要学会去辨认,划清界限,到底这个是谁的课题,把自己的人生课题,跟别人的人生课题分离开来。举个例子,比如孩子的学习问题,到底是谁的课题?其实是孩子的课题,不是父母的课题。孩子未来选什么专业,过什么人生?也是孩子的课题,也不是父母的课题。所以,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是因为想要干涉别人的课题,或者是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干涉了,于是痛苦就产生了。如果能够进行课题分离的话,人际关系就会产生巨大的改变。判断这个课题是谁的,标准也很简单,就是看看结果由谁承担。】
按照别人的期待生活会比较轻松,因为那是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了别人,比如走在父母铺好的轨道上。尽管这里也会有各种不满,但只要还在轨道了走着就不会迷路。但是,如果要自己决定自己的道路,那就有可能会迷路,甚至也会面临着“该如何生存”这样的难题。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这是一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生活方式。【分离课题并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相反,干涉别人的课题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父母强迫孩子学习甚至对其人生规划或结婚对象指手画脚,这些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比如孩子不想学习,其实学习这个事是孩子的课题,如果学习不好,将来找不到工作,未来的人生过得怎么样是孩子自己的事,是他自己的课题。父母强迫孩子去学习,可是孩子不听,父母很痛苦,父母就到处抱怨:我人生之所以这么痛苦,全是不肖子造成的。但其实你对孩子的不认可,那是你自己的课题。怎么样克服这种不认可,怎么样去忍耐这种不认可带来的痛苦?这是父母的命题。你不要把这个命题强加到孩子身上。其实这种不认可,在公司里面发生的更多,有时候你确实会碰到一个挑剔的上司,上司不认可你,不认可你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别人怎么评价我,怎么看我,是他们的人生课题,我没有办法左右,我需要做的是诚实面对自己的人生,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这个才是人生的真理。当然有人可能会质疑:你的意思是不用管上司的感受,自己该干嘛就干嘛,是这意思吗?是这意思。可是这样做的话,会不会没法工作了,因为上司不喜欢你?不会的。这个就是按照阿德勒的目的论,他认为,如果你碰到一个挑剔的上司,你特别讨厌他,你认为就是他让你没有办法工作的,这实际上是在逃避。实际上,你正是因为不想工作,所以才把上司看得那么讨厌,或者没有办法接受无能的自己,所以才制造出一个特别讨厌的上司,这是阿德勒的目的论所主张的方法。其实我们是在逃避工作,我们觉得工作太难了,不想面对,我们就把这个对上司的讨厌,当成了把工作没做好的理由,同时也当成了一个抵触工作的手段。这是阿德勒的目的论所主张的,其实还是那句话:如果你没有问题的话,上司不认可你,实际上是他的课题,不是你的课题,】
你被某人讨厌。这是你行使自由以及活得自由的证据,也是你按照自我方针生活的表现。
【有人会觉得,你把人际关系弄得这么清楚明白,太过于理性,好像那种太自我的感觉。但其实对课题进行分离,不是一种自我的体现,你要干涉别人的课题,才是自我的体现,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种做法。】
招人讨厌是件痛苦的事情。如果可能的话,我们都想毫不讨人嫌地活着,想要尽力满足自己的认可欲求。但是,八面玲珑地讨好所有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种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如果想要行使自由,那就需要付出代价。而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获得幸福的勇气也包括“被讨厌的勇气”。一旦拥有了这种勇气,你的人际关系也会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很多人认为人际关系之卡由他人掌握着。正因为如此才非常在意“那个人怎么看我”,选择满足他人希望的生活方式。但是,如果能够理解课题分离就会发现,其实一切的卡都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会是全新的发现。
小结:阿德勒认为,对认可的追求,让我们丧失了自由。因为不想被任何人讨厌,所以我们需要时常看别人的脸色,并且忠诚于他们。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他人的认可,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人之所以不自由,是因为想要获得别人的认可,对认可的追求是赏罚教育的影响。如果想要获得人际关系的自由,就需要把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分开,既不干涉他人的课题,也不被他人所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