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直接原因,年龄上不可能
诸葛亮于234年病逝在五丈原,年仅54岁,在病重之时,诸葛亮曾写信给哥哥诸葛瑾,信中写道: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由此可知,诸葛瞻在诸葛亮快去世时也就一8岁小孩。一个8岁小孩能够担当什么大任,掀起多大风浪呢?
而司马懿就不一样,司马懿去世时,已经73岁高龄,此时他的儿子司马师44岁,已经过了不惑之年。并且司马师年轻时就有雄才大略,早年与夏侯玄、何晏齐名,并且多次随父出征,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和人脉。在接替司马懿之前,自己就已经做到了中护军的职位,在高平陵政变中,司马师亲自率兵屯司马门,控制京都。事后,论功封为长平乡侯,加卫将军之职。由此看出司马师年龄大,资历老,地位高,手段很,如此厉害角色岂是8岁的诸葛瞻能比的呢?
2、道德操守上,诸葛亮一家人更忠君爱国。
诸葛亮一生为蜀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把有限的生命献给了无限的兴汉事业,最后死也是死在工作岗位上的。《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在病重时给刘禅上表,说自己家里面的人都是自力更生,不需要朝廷照顾,并且自己平时都是用朝廷的东西,也没有多余的财富,死后也希望保持这样,以免有负陛下。
死后诸葛亮推荐的接班人蒋琬和费祎也都是兢兢业业的人,从这些可以知道,诸葛亮一心是为蜀汉的,没有一点私心。对于自己的子嗣,他并没有拉帮结派,发展自己的势力,而是以自己为人处世的标准来教育子嗣。所以后来诸葛瞻受到了刘禅的很多照顾,官位一路上升,虽然才能不及自己的父亲,但是却继承了诸葛亮之志,是一个忠孝之人。
反观司马懿一家人,发动高平陵之变,夺了曹爽兵权,并且诛杀曹爽一门,囚禁曹氏宗亲。在朝中搞小团体,架空了曹氏权力,把曹氏的皇帝都玩弄于鼓掌之中。据说在发动“高平陵之变”时,司马懿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司马昭和司马师,司马昭担心得整晚睡不好觉,而司马师却是像平常一样安睡,看来造反也是心安理得了。这一家人的所做的一切都是给自己家谋福利,道德操守是完全比不上诸葛亮一家的。
3、制度上,什么样的政治土壤,注定了会结出怎样的果实。
蜀汉的制度是在诸葛亮的严格管理下建立起来的,可以算是“依法治国”,蜀汉的法律比较严苛,诸葛亮在位期间,蜀汉基本没有贪官。之所以诸葛亮能够把蜀国治理成这样,也归功于他自己以身作责。诸葛亮自己用的全是公家的东西,没有什么多余的财产。当初“挥泪斩马谡”,虽然极不情愿,但为了明正典刑,他还是杀了自己非常器重的马谡。所以诸葛亮死后,虽然他的人已不在,但这种制度保持下来,官员们都还是比较自律的。在这样的政治土壤下,儿子若是才能不足,想要继承父亲的权利这种事也是难以发生的。
再看曹魏的制度,曹魏在司马懿、陈群等人的推动下实行了“九品中正制”,这项制度的大致意思是,人才的选拔靠中正的推荐,有名望的人就可以评出品级去做官。这项制度的好处是打开了士族从政之路,缓和了曹魏政权和世家大族的关系,能够更多的赢得士族的支持。但是却有一个贻害万年的害处,就是寒门再难出贵子,权利永远掌握在士族门阀的手中,朝廷只会越来越腐败,越来越分裂。而司马家族也属于世家大族,不光是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位高权重,其他司马家族人也多在朝廷任要职。在这样的政治土壤下,司马师又何止继承其父的权利呢,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所以,诸葛亮和司马懿虽然都是各自国家的辅政大臣,但是诸葛亮一家人都是忠君爱国之人,而司马懿一家却是窃国大盗。权利都是浮云,终会随着历史淹没,只是有的人名垂青史,有的人却遗臭万年。
读一段有深度的历史,小鱼儿带您畅游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