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学习的第124天《小匡 第二十》第24段~第25段
原文阅读
既反其侵地,正其封疆,地南至于岱阴,西至于济,北至于海,东至于纪随,地方三百六十里。三岁治定,四岁教成,五岁兵出。有教士三万人,革车八百乘。诸侯多沈乱,不服于天子。于是乎桓公东救徐州,分吴半。存鲁陵蔡,割越地。南据宋、郑,征伐楚,济汝水,逾方地,望文山,使贡丝于周室。成周反胙于隆岳,荆州诸侯莫不来服。中救晋公,禽狄王,败胡貉,破屠何,而骑寇始服。北伐山戎,制泠支,斩孤竹,而九夷始听。海滨诸侯,莫不来服。西征攘白狄之地,遂至于西河。方舟投柎,乘桴济河,至于石沈。县车束马,逾大行,与卑耳之貉,拘秦夏。西服流沙西虞,而秦戎始从。故兵一出而大功十二。故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中国诸侯,莫不宾服。与诸侯饰牲为载书,以誓要于上下,荐神。然后率天下定周室,大朝诸侯于阳谷。故兵车之会六,乘车之会三,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甲不解垒,兵不解翳,弢无弓,服无矢,寝武事,行文道,以朝天子。
葵丘之会,天子使大夫宰孔致胙于桓公,曰:“余一人之命,有事于文、武,使宰孔致胙。”且有后命曰:“以尔自卑劳,实谓尔伯舅,毋下拜。”桓公召管仲而谋。管仲对曰:“为君不君,为臣不臣,乱之本也。”桓公曰:“余乘车之会三,兵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北至于孤竹、山戎、秽貉,拘秦夏,西至流沙、西虞,南至吴、越、巴、䍧柯、(瓜長)、不庾、雕题、黑齿,荆夷之国,莫违寡人之命,而中国卑我。昔三代之受命者,其异于此乎?”管子对曰:“夫凤皇鸾鸟不降,而鹰隼鸱枭丰。庶神不格,守龟不兆,握粟而筮者屡中。时雨甘露不降,飘风暴雨数臻。五谷不蕃,六畜不育,而蓬蒿藜(艹糴) 并兴。夫凤皇之文,前德义,后明昌。昔人之受命者,龙龟假,河出图,雒出书,地出乘黄。今三祥未见有者,虽曰受命,无乃失诸乎?”桓公惧,出见客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恐颠蹶于下,以为天子羞。”遂下拜,登受赏。服大路、龙旗九游、渠门赤旂。天子致胙于桓公而不受,天下诸侯称顺焉。
字词注释
[1]岱阴:泰山的北边。
[2]济:古水名,指济水,源于今河南,流经山东入渤海。春秋时济水流经齐国西部。
[3]纪随:地名。纪,春秋时为小国,其地在今山东寿光南二十五公里处。随,字又作“酅”,为当时纪国之邑名。
[4]存鲁陵蔡:保存鲁国,侵略蔡国。陵,同“凌”。侵犯,欺侮。据《左传》等文献,鲁庄公去世后,鲁公庆父之乱,齐国人出面帮助安定局势,于是鲁僖公得以继位掌权。又齐桓公争霸中原,而蔡国却成为南方楚国党羽,于是齐入蔡,并与楚盟于召陵。
[5]据:凭依,倚仗。
[6]济:渡过。
[7]方地:即方城之地。楚曾在此修建长城。故又称方城。
[8]文山:楚地山名。
[9]贡丝:向周王进贡丝织品。此处内容与《左传》记载出入颇大。如“贡丝”,《左传》载为贡包茅等物。
[10]成周:西周的东都洛邑,这里指周王室。胙(zuò):古代祭祀时供的酒肉。隆岳:春秋时对齐国的敬称。
[11]禽:同“擒”。抓获。
[12]胡貉:也作“胡貊”。古代称北方各民族。
[13]屠何:古代少数民族部族名,东胡的祖先。
[14]骑寇:骑马入侵的敌寇。
[15]山戎:古代北方民族名,又称北戎,匈奴的一支。
[16]泠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名。
[17]孤竹:商周时国名,在今河北卢龙一带。
[18]九夷:当时中原诸侯四周族群的统称。听:顺从。
[19]攘:侵夺。白狄:也作“白翟”。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之一。
[20]西河:古称黄河南北流向的部分为西河。
[21]方舟:两船相并。投:通“束”。捆绑。柎:木筏。
[22]桴:小竹筏或小木筏。
[23]石沈:晋国地名。
[24]县:同“悬”。悬挂。
[25]大行:指太行山。
[26]卑耳之貉:卑耳山的貉地。
[27]拘秦夏:抓捕大夏的君主回归。秦夏,指泰夏,即大夏。
[28]流沙西虞:指西域地区。
[29]秦戎:泛指西部的少数民族。
[30]宾服:归顺,服从。
[31]饰:刷拭。
[32]誓要:约誓。
[33]荐神:指将誓言进献给神明。荐,进献。
[34]阳谷:地名,在今山东聊城西南。
[35]垒:通“累”。捆绑。这里指捆绑用的绳索。
[36]翳(yì):本义为遮蔽。此处指装弓弩矢之物。
[37]弢(tāo):弓袋。
[38]服:装箭的袋子。
[39]寝:停止,平息。
[40]葵丘:古邑名,在今河南民权,有盟誓台遗迹。此次盟会是齐桓公霸业鼎盛的标志,举行于齐桓公三十五年(前651),与会诸侯众多。周王派宰孔前往。
[41]余一人:周王自称。
[42]事:这里指祭祀。文、武:即周文王、周武王之神。
[43]卑劳:因卑贱事而劳累。这是周王的客气话。因为齐桓做的许多事本应是周王应做的。
[44]伯舅:周王对异姓诸侯的称呼。
[45]巴:古国名,在今四川东部。 䍧(zāng)柯:古地名,在今贵州境内。(瓜長)(miáo):指苗族。不庾:古国名,即北朐。雕题:古代部落名,因额上刺花纹而得名。题,额。黑齿:南方古国名,因其民齿黑而得名。
[46]荆夷:南方少数民族部落的统称。
[47]卑:轻视,鄙薄。指“下拜”而言,桓公觉得若下拜则被中原诸侯轻视。
[48]鹰隼鸱枭:泛指猛禽。鸱枭,猫头鹰。丰:多,众多。
[49]庶:众多。格:至,来。
[50]守龟:天子诸侯占卜用的龟甲,因为此龟甲由专人(称龟人)掌守而得名。
[51]筮:古代用蓍草占卦。
[52]飘风:旋风,暴风。臻:到,来到。
[53]蕃:滋生,繁殖。
[54]藜:草名,嫩叶可食用,老茎可以做拐杖。(艹糴)(diào):同“藋”。草名,藜类植物。
[55]假(ɡé):至。
[56]河:黄河。
[54]雒:洛河。
[58]乘黄:传说中的神马名。
[59]违:相距,距离。咫尺:周制八寸为咫,十寸为尺。形容很近。
[60]颠蹶(jué):颠倒失次。
[61]服:乘,用。大路:玉辂,古时天子所乘之车。龙旗九游:一种画有龙的旗子,上面有九旒。渠门:辕门。
译文参考
已经把侵略的土地返还回去,勘定和邻国的边界,领土南边到达泰山北边,西边到达济水,北边到达大海,东边到达纪随,国土面积方圆三百六十里。过了三年国家太平安定,四年完成教化,五年可以出动军队。全国拥有三万训练有素的士兵,八百辆兵车。当时大多数诸侯沉迷昏乱,不服从天子的命令。因此,齐桓公向东救援徐州,割取了吴国一半的土地。保存鲁国,侵入蔡国,割取越地。在南边凭借宋国和郑国,征讨楚国,渡过汝水,跨越楚国方城之地,南望见文山,最终使楚国向周王室上贡蚕丝。周王室送给齐国祭肉,荆州的诸侯没有谁不来归附的。在中原地区救援晋公,擒拿狄王,打败了胡貉,攻破了屠何,这样,骑寇们开始顺服。向北讨伐山戎,制服了泠支,斩杀了孤竹国国君,九夷开始顺从。海边的那些诸侯国,没有哪个不来归顺的。向西边征伐侵夺白狄的土地,于是到了西河。齐国军队把船合并起来,捆绑出木筏,乘坐着船渡过了黄河,到了晋国的石沈。把战车悬挂起来,包扎起马蹄,跨越过太行山,和卑耳的貉人一起抓捕大夏叛逆的人。又向西边征服流沙和西虞等西域地区,秦地的戎人开始服从。因此齐国的军队一出动就立下十二个大功绩。因此,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和中原的各诸侯国,没有谁不归顺的。齐桓公和各个诸侯刷拭祭祀的牛,书写盟书,并且与诸侯在上下神灵面前立下誓约,并把誓约献给神灵。然后率领天下的诸侯来安定周王室,在阳谷盟会天下的诸侯。因此有兵车的会盟有六次,乘车的会盟有三次,九次会合诸侯,一举匡定了天下。之后,铠甲上捆绑用的绳索不解开,装弓箭的器具不开封,弓袋里不装弓,箭袋里没有箭,平息了战争,推行文治,来朝见周天子。
在葵丘朝会的时候,周天子派大夫宰孔给齐桓公送祭肉,说:“这是我一人的命令,我现在为文王和武王祭祀,派遣宰孔给您送祭肉。”后面还有一条命令说:“因为您谦恭劳累,实话跟您说,您作为伯舅,就不用下拜了。”齐桓公召见管仲商量,管仲回答说:“做国君的不践行国君礼节,做臣子的不践行臣子的礼节,这是国家动乱的本源。”齐桓公说:“我主持了三次乘车的会盟,六次兵车的会盟,九次会见了诸侯,一举匡定了天下。势力范围,向北到达了孤竹、山戎、秽貉,抓捕了大夏的首领,向西到了流沙、西虞,向南到了吴、越、巴、䍧柯、(瓜長)、不庾、雕题、黑齿这些南方民族部落,没有谁敢违抗我的命令,现在中原诸国却敢轻视我。从前夏、商、周三代接受天命为王的,和这有什么不同吗?”管仲回答说:“因为凤凰和鸾鸟不降临人间,所以鹰、隼和鸱枭这类猛禽就势力庞大。众神不显灵,守龟不进行卜兆,那拿着粟草的人占卜都能多次灵验。及时雨和甘露不降下,那狂风暴雨就会多次到来。五种谷类不繁茂,六种牲畜不兴旺,那杂草野菜就会兴盛起来。那凤凰的文采,前面象征德义,后面象征明昌。从前那些接受天命的人,龙龟会出现,黄河中出现图,洛河中出现书,土地上出现神马乘黄。现在这三种祥瑞都没有出现,即使说接受了天命,难道不是很失策吗?”齐桓公很恐慌,出来接见宾客说:“天子的威严就近在我面前,我小白虽然接到天子的命令让我不要下拜,但是我害怕下面会颠倒失去次序,而使天子蒙羞。”于是齐桓公下拜,立即接受了赏赐。此后乘用天子用的大车,插上有九旒的龙旗,辕门插上了红旗。天子赏赐给桓公祭肉并且命令不要下拜,因为齐桓公不接受这样的命令,天下的诸侯都称赞和归顺他。
核心内容解读
这里首先概要地讲述了齐桓公的霸业成就之旅。“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中国诸侯,莫不宾服。与诸侯饰牲为载书,以誓要于上下,荐神。然后率天下定周室,大朝诸侯于阳谷。故兵车之会六,乘车之会三,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功业一直得到后世二千多年的推崇。孔子称之曰:“如其仁,如其仁!”又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太史公曰:“管仲之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是以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近代梁启超叹到,“管子之功伟矣!其明德远矣!呜呼,如管子者,可以光国史矣!”
葵丘之盟是管仲和齐桓公的高光时刻。公元前651年由齐桓公、鲁僖公、宋襄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曹共公和王室卿士周公孔出席的葵丘之盟是齐桓霸业的巅峰,标志着中原主要诸侯国经过一百多年的体制机制探索和国际共识构建,彻底走出了周王室管控的国际旧秩序,建立了霸主管控的中原国际新秩序,可以说是一种给中原地区带来相对稳定和安宁的“新常态”。
这里说的“中原”,包括了周王室和所有尊奉周王为共主、承认周代封国名分的中原诸侯国,可以细分为六个层次:
(一)周王室:天下共主。王室此时已经没有任何硬实力可言,它之所以能够继续存在下去,主要就是因为它与霸主齐国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需要”的关系,一方面王室依靠齐国管控天下,为周朝续命;另一方面齐国直接援引王室授权统领诸侯,而无需冒改朝换代的巨大风险。这就是齐桓公虽然在葵丘之盟上表现出明显的僭越之心、却能被管仲劝住继续“尊王”的深层次原因。
(二)齐国:侯伯/霸主。齐桓公作为诸侯之长,主持诸侯会盟,率领诸侯尊崇王室、抗御夷狄、平定内乱、救助灾患、讨伐罪行、遵守公约,共同维护中原国际秩序。
(三)鲁、宋、卫、曹:稳定服从齐国的“一心国”。这四国在意识形态上都高度认同自己是中原列国,而且距齐国近、距楚国远,与楚国之间还有众“二心国”加以阻隔,因此都选择了稳定服从齐国的地缘政治策略。
(四)郑、陈、蔡、许:在齐、楚之间摇摆不定的“二心国”。这四国虽然在意识形态上自认为是中原列国而不愿服从“荆蛮”楚国,但都距齐国远而与楚国毗邻,为了国家的生存,不得不采取“谁强服谁”的地缘政治策略。
(五)晋、秦:认同王室和封国名分的“观察员国”。秦国是通过重新占据宗周王畿发展起来的新兴国家,与晋国交往较为密切,而与中原则绝少来往。晋国本是拱卫宗周王畿的甸侯国,此时尚未取得沟通中原的南阳地区,除了偶尔介入王室事务之外,也基本上与中原没有来往。齐桓公邀请晋献公参与葵丘之盟,晋献公半路返回,已经充分说明晋国在此时还没有正式纳入中原国际政治体系。
(六)江、黄:身处楚国势力范围却向往中原体系的“投诚国”。这两个小国饱受楚国压榨欺凌,又不愿意接受被吞并的宿命,垂死挣扎中试图抓住中原霸主齐国这根“救命稻草”,然而远水解不了近渴,最终于前六二三年、前六四八年分别被楚国攻灭。
葵丘之盟的盟约规定了中原国际秩序“新常态”下各主要诸侯国的基本行为准则,可以说是春秋时期第一个“国际公约”:
(一)“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诛责不孝之人,不要换掉已经立为继承人的儿子,不要把妾立为正妻。
(二)“尊贤、育才,以彰有德”:尊重贤人、培育人才,来表彰有德之人。
(三)“敬老、慈幼,无忘宾旅”:敬养老人、慈爱幼小,不要忘记善待过路的宾客。
(四)“士无世官,官事无摄,取士必得,无专杀大夫”:士人不要享受世袭的官职,公家职务不要兼任,录用士人一定要得当,不要专擅地杀戮大夫。
(五)“无曲防,无遏籴,无有封而不告”:不要筑堤防截留水资源,不要阻遏邻国采购粮食,不要封赏土地给卿大夫而不报告盟主。
(六)“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所有我们参与盟会的国家,从订立盟约以后,完全回归到旧日的友好氛围。
然而,在葵丘之盟代表周王赐予齐桓公祭肉的周公孔已经看出齐桓霸业盛极而衰的端倪,所以劝说半路遇上的晋献公不必急着加入中原诸侯联盟,而是赶快回国防备内乱。
《管子》学习的背景知识
葵丘之盟后,晋献公于同年去世,晋国发生君位继承危机,紧邻晋国的秦穆公抓住机会发兵护送公子夷吾归国即位,齐桓公闻讯后急忙率领诸侯军队讨伐晋国,试图将这个新兴国家拉入自己的诸侯联盟体系。齐桓公到达晋国境内时得知秦国已先下手为强,于是派隰朋离开大部队与秦国会合,上演了一出“霸主主导、秦国配合”护送公子夷吾进国都的政治秀,公元前650年又指使周王室代表周公忌父、王子党配合隰朋正式拥立晋惠公。然而,不管齐桓公如何大做表面文章,齐国毕竟距离晋国遥远,鞭长莫及,在这之后真正有能力干预晋国内政的仍然是秦国。
前650年,先前灭卫、灭邢的晋东赤狄又攻入河北王畿的苏国都城温,苏子出奔卫国。有意思的是,齐桓公不去对付这股为害甚大的赤狄势力,而是拉上远在南方的许僖公又去讨伐先前已被削弱的北戎。
前649年,盘踞在中原伊水、雒水流域的各部戎人在王子带鼓动下讨伐王城,秦国、晋国南下讨伐戎人、救援周王室,晋惠公试图调停戎人和王室之间的紧张关系没有成功。
前648年,齐国组织诸侯帮助卫国修筑城墙防备赤狄,收留了在王室内乱中被周襄王逐出的王子带,又派出管仲、隰朋成功调停了周襄王、晋惠公与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
前647年,手中掌握着王子带的齐桓公派仲孙湫试图调停周襄王和王子带之间的仇怨没有成功。根据齐桓公、鲁僖公、宋襄公、陈穆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曹共公在咸之会上达成的共识,诸侯派出军队戍守王畿防备戎人,又在前六四六年修筑齐邑缘陵城墙,将饱受淮夷侵扰的杞国迁到缘陵。
前645年,楚人讨伐亲附齐国的徐国,中原八国君主又在齐地牡丘会盟,随后诸侯率军救援徐国,徐国仗恃齐国救援,在娄林被楚军击败。同年,管仲去世,年老昏聩的齐桓公重用易牙、竖刁、堂巫等奸臣,内政混乱,诸子争立,霸业也开始走向衰败。
前644年,齐桓公与鲁僖公、宋襄公、陈穆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邢侯、曹共公在淮水边会盟,这是齐桓公组织的最后一次中原诸侯大会。会后诸侯帮助被淮夷侵扰的鄫国修筑城墙,军中就开始流传“齐国内乱”的消息,修城任务还没结束就草草结束,各自回国。
前643年十月,齐桓公在公宫中被活活饿死,尸体腐烂,蛆虫爬出宫门。易牙杀太子昭党羽,立公子无亏为国君,太子昭出奔到宋国。
前642年,先前受齐桓公嘱托护佑太子昭的宋襄公率领诸侯讨伐齐国,与支持太子昭的齐国内部势力携手杀死公子无亏,拥立太子昭即位,就是齐孝公。
参考资料
《称霸:春秋国际新秩序的建立(上册)》,刘勋,中华书局,2019年8月
《管子(全二册)——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李山 轩新丽 译注,中华书局,201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