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每个人的童年时期,都有一片dream land——没有条框的束缚,不需要严密的逻辑,只管天马行空、上天入地。
这个世界对于我来说名叫“哈利·波特”,它的缔造者是J·K·罗琳,回顾《哈利·波特》诞生19年以来,在魔法和奇幻背后,是一个关于爱与救赎的故事,更是关于罗琳本人的故事。
作者仇九九。
1
童年经历
想象力最初的滋养
J·K·罗琳的真名叫作乔安·罗琳。
她诞生于1965年的夏天,英国格温特郡人。
小时候的罗琳相貌平平,剪着齐眉刘海,脸颊有着小雀斑。爱学习又有点害羞,还有点野。
她从6岁起就喜欢写作和讲故事,妹妹黛安是她讲故事的对象。
9岁时,家里搬去了乡下,房屋附近就是一片森林。这里生长着神奇的生物,充满神秘感,使得年幼的罗琳对森林着了迷。
这些独特的经历日后成为她想象力的来源。
在她的小说中,很多情节和人物的灵感都源自童年时的生活经验——多次迁家、房屋旁的森林、她与父母的关系、遇到的人和事。
2
渴望改写成长中的苦痛
却依然愿意去爱和相信
在一段采访中,被问到最渴望什么,罗琳回答道:一个幸福的家庭。
罗琳对幸福家庭的渴望,源自于童年的不幸。
年幼的罗琳跟随父母搬过不少次家,这一点像极了哈利·波特。
哈利住的那个楼梯暗间,原型就来自她家楼梯下的储藏间。
在她出生前,父亲一直希望能生个男孩。在她面前,他丝毫没有隐藏这种心理落差。这为父女不和埋下了深深的种子。
在《哈利·波特》中,教授邓布利多和小天狼星的完美父亲形象,也是罗琳因童年父爱的缺失而刻意设定的。
15岁那年,罗琳的母亲被诊断为“多发性硬化”,那个年代还没有药物可以治疗这种疾病。一年后,母亲便去世了。
父亲没有让她去见母亲最后一面,这成了罗琳一生最大的痛。
在母亲离世后的几年里,罗琳甚至和父亲断绝了所有联系。
也就是在母亲离世前夕,她乘火车从曼城到伦敦的途中,一个人物形象逐渐在脑海中浮现——这是一个黑发的青涩的男孩,戴着一副大眼镜。
母亲去世,她体会到孤儿的切肤之痛,决定把这个故事付诸笔端。
失去母亲带来的伤痛使得罗琳的故事日渐深重而晦暗。在她笔下,哈利一直在失去亲人,也一度陷入孤独和怀疑。
“你觉得我们所爱的逝者真的离开我们了吗?”
“你觉得困厄之际,我们对他们的想念愈发清晰了吗?”
《哈利·波特》系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罗琳希望改写童年的尝试。
哈利遭遇了一切困苦,依然愿意去爱和相信,这也是罗琳本人内心的选择。
3
低谷重生
失败给予她力量
母亲离世两年后,罗琳嫁给一个葡萄牙人,并跟随他来到波尔图生活。
这段生活经历给予她更多的养分,并为她的魔法世界提供了更多灵感。
据说,在霍格沃兹魔法学院里能找到波尔图著名的书店莱罗书店里旋转楼梯的影子。
好景不长,一年后,罗琳与丈夫闪电分居并生下了一个女儿。她找不到工作,身无分文,只能靠政府救济为生。
这段婚姻是罗琳人生中一个巨大的坎。
离婚后,罗琳被诊断出抑郁症,人生跌入低谷。
此时,唯一能拯救她的就是写作了。
她经常带女儿到咖啡馆写书,因为在那里宝宝入睡快。
1995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手稿问世,在被12家出版社拒之门外后,Bloomsbury出版社买走了它,不过只预支了1500英镑稿费,但这点钱并不足以养家。
1998年是罗琳时来运转的一年,她处女作的版权在美国拍卖,得到了10.5万美元的报酬,她说当时激动得“差点死去”。
在2008年哈佛大学的演讲中,罗琳回顾这段人生经历,谈到了这一感受:
“失败意味着扫除不紧要的东西。
恐惧已经释放,我自由了,我还活著,我有爱女,还有一台老式打字机和一个伟大的想法。
降到谷底让我从头构建我的人生。”
谈起失败时她十分坦然。生活是困难的,也是复杂的。
失败让她重新认识自己,学会内心安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能力生存。
写在最后
经历和苦难,对于罗琳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她的人生轨迹曲折但清晰,梦想始终是当个作家。
有记者提问:“如今这一切,是否得归功于运气?”
她并不否认:“有灵感就是运气好。”
每种成功都离不开运气,不是每一位坚持初心创作的人都能够获得像她这样的成就。但至少,一定会无愧于心。
罗琳在故事的结局给了哈利一个家庭,也给了自己一个家庭。
她在2001年嫁给了麻醉学者尼尔·默里,并再育有两个孩子。
她迎来了人生的黄金时期,从丑小鸭蜕变成白天鹅,最后获得了童话般的结局。
对于大多数作家而言,写作是种自我治愈,是寻找这个世界意义所在、并为自己找到其中的位置的方式。
罗琳没有封笔,她还在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