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弟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言行谨慎并恪守信用,对人要有爱心并亲近有仁德的人。做到了这些,如果还有时间和精力,再去学习文化典籍。”这段话换成现代的教育理念,讲的是德育与智育的关系,德育始终是第一位的。当然,现在的教育的实践,把智育、分数放在了第一位,德育和做人呢?实在不知道去哪了。
孔子的弟子各依长处,也有分科的,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之分,那么此处的“文”,指的应当是《诗经》、《尚书》、《周易》等文献之学。“学文”,按现在来说是上学读书;“行”就是居家以及社会交往的道德要求,是做人。子夏说:“(做到了忠孝信)即使说没有学过,我却认为他已经学过了。”(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陆九渊(象山先生)说,“若某则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做人便是行,做人便是学,不一定需要去学习文化典籍才能做人。
那么,是不是不需要去学习文化知识了呢?当然不是。“行有余力”,这“余力”是人人皆有的,人不可能总是如小儿般总是在父母兄长身旁直至啃老,总归有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那么这些时间和精力做什么呢?最好的,自然是去读好书,去学习文化知识,给自己充充电,再不济,发展些自己的兴趣爱好,充实自己的人生。若只是把时间放在了吃喝玩乐,把精力放在游戏和与人争胜上,时间过去了,精力用完了,一无所得。今天过得和昨天一样,明天过得和今天一样,没有不断更新自己,人生也就是这么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