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峰老师的朋友圈看到【DISC同学会成立】的消息,就按捺不住心中的小激动。一直以来很想为这个集体做点什么,终于有机会了,所以就有了申请的苗头。而真正让我们决心去做同学会申请的,缘自一个默契。
丁霞和我一开始都进入了广州同学会申请的临时群,在还没了解具体做什么的时候,就火急火燎的递交了申请,直到27号下午才发现,貌似我们最初的理解有些偏差,甚至有可能错失这个机会,于是我马上找到丁霞和她说了我的想法(一起发起广州黄埔区的同学会),也真的是那么巧,丁霞也刚想找我,于是我俩一拍即合,说干就干,5分钟内,我们立马建群,然后制作群宣传图片,让黄埔区的小伙伴们加入。整个过程,每一个决定,我们都快速沟通达成,并快速地执行,这也正是我们想做好这件事情的决心。
晚上21:30左右,我们就已经邀请了6位黄埔区的毕业生同学,这意味着正式踏上了我们的梦想之旅。现在就一起来看看,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决心和动力吧。
*为什么会想到发起-广州黄埔区DISC同学会
1.做好准备的我们
我和丁霞都是F68的同组同学,学习初始就被颖超学长全方位的关照而感动,而后海峰老师的DISC授课和后续社群关怀,都给了我们很多“变得更好”的力量。
娟玲说:
我在参加DISC双证班之前,是互联网公司的后勤运营,工作生活一成不变,没有任何波澜,每日碌碌无为。在参加双证班之后,我找到了改变的勇气,转去了培训岗。第一次在公司培训授课DISC后,我就喜欢上了讲台,并且越发感受到自己能作为灯塔的成就感(海峰老师说我们要成为照亮别人的灯塔,这句话一直烙在我心上)。于是在培训行业沉浸了一年多后,当我有能力、有资源、有时间后,我这座小灯塔也想在DISC社群、DISC同学会照亮更多的人,希望更多的人能因为DISC里小小的我收获更多美好,正如当年的我一般。
正好有了同学会这个契机,所以我就按捺不住了。
丁霞说:
当海峰老师发出要成立同学会这件事情的时候,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今年在参加赵昂老师的课程时遇到DISC双证班学长姐的情景,他们对我说“你才毕业不久就有这种生涯意识,很不错”,以及志刚学长给我分享他的经验并提供资源让我锻炼。他们的这份支持让我很温暖、很感动以及被赋能。原来离开传统意义上的学校后也可以获得这样的同学情谊。在DISC社群里有这样一句话:感动=感恩+行动。因此我选择成为广州黄埔同学会的联合发起人,希望能将这份支持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在这里获得支持和能量。
从27日下午5:50一拍即合开始,到现在28日凌晨1:40,我们完成了建群到召集小伙伴再到写好申请书,心无杂念,只有一个目标——找一群对的人建立黄埔同学会。我自己都惊呆了,我已经不是之前那个畏畏缩缩的我,嗯,看来我是真的做好准备啦~
2.期待链接的我们
如果要成为真正的灯塔,我们就需要有实实在在的一些行动,链接就是最好的方式,所以也借着“同学会”的平台,我们可以链接到更多的同学。尤其线下的链接,那种人与人面对面的沟通所带来的温度,是任何电子设备都无法替代的。
正好我做过6年的互联网职能运营、丁霞做过1年的线下社群运营,结合我两的一些经验,我相信我们能把同学会的喜马拉雅123、DISC家人线下聚会、DISC家人学习等活动做好。同时,我们都是DISC双证班学习后的快速成长者,我们非常希望有一个平台去分享我们的成长,同时也希望在这个平台聆听到更多人的成长。
3.想做成什么样,可能会提供什么?
——首先我们会让黄埔区这个区域的同学们感受到社群的温暖(活动、互动学习资源,甚至是礼品)。线下活动的频次每个季度不少于两次or两次以上。
——接下来和广州其他区域的同学会保持链接,一起绽放出更炫耀的火花。
——助力喜马拉雅DISC活动,帮助更多的人成长。
——尽自己所力,承接/承办DISC社群活动,例如签售会。
4.DISC广州黄埔区同学会成员有谁,大概的优势会是什么?
目前DISC广州黄埔区同学会的联合发起人成员有:
F7胡超群 幼儿园园长
F88姚赞荣 互联网运营、职业发展顾问、MBA&心理学研究生
F81陈淑敏 世界500强企业HR、手作达人
F74程晓勇 全脑开发师资培训
F86刘幸灵 互联网高级产品经理、国家高级工程师、视觉笔记导师
F68张希颖 客户服务管理、日签设计爱好者
F78唐小华 母婴产品经理、天赋唤醒师
F57呆 鱼 上市公司HRBP经理、《让你的PPT会说话》图书作者、PPT大神
F68黄娟玲 互联网内训师、教练&视觉践行者
F68丁 霞 空中瑜伽教练,洞见生涯游戏引导师
.................很多很多,持续补充
有这些优秀的小伙伴的加入,我们坚信,黄埔同学会将成为一个可以谈天说地放飞自我的温暖小窝,也是一个技能与能量供应站。(OS:在此特别感谢超群学姐在黄埔区-双岗地铁站附近提供了一个场地供我们周末时光相聚。)
同时我们也期待更多的DISC+小伙伴加入同学会,成为联合共创人。(地域没有太大的现实,毕竟广州交通太便利,只要你愿意,我们都墙裂欢迎你的加入。)
4.我们的同学会会有一些什么样的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
结构方面,由于是初创办时期,还没有更多的想法,但总是需要有牵头人才能开始做事,所以初期会暂由娟玲和丁霞作为发起人、赞荣作为联络官开始运行,后期可以轮流担任同学会主要的职责;再后续,大家有任何活动需要发起,都可以在群里发起,大家做资源响应方支援。
另外关于运行想法,暂时如下:(想得比较浅,但是会持续保持迭代更新频次)
第一步:举行线下的沟通会,加深彼此的了解。
第二步:鼓励/激发大家参与到社群的活动中来(活动例如:喜马拉雅、签售会等)。
第三步:尝试找比较固定的(黄埔区or周边)集中地,让有分享资源的同学开展分享会,大家同步学习。
第四步:同学会关怀;给予同学一些线上节日电子卡关怀、线下小礼品的小关怀、社群学习资源及时同步。
第五步:更多的广州市跨区链接,甚至是全国DISC同学们的资源链接。
申请内容如上,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一直在路上!Figh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