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记忆里的她是多愁善感的,总会把她和林妹妹归为一类。她们都算是集美貌与智慧于一生的才女。同样有着多愁善感的性格。读她的词总会让人无端生出心酸与心疼。今天偶然看到她的传记便翻来一看。原来她还是不同于林妹妹的,至少她与她爱的人是终成眷属了的,至于婚姻的后半生先放到一边吧。她的性格还是属于比较看的开的一类,这让她的身体好过林妹妹很多倍,一生好歹也有六十多年之久。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颇受东坡先生赏识,人们把他与另三位诗人廖正一、李禧、董荣并称为“苏门后四学士”。李格非生平写过许多诗文,可惜大部分未能流传下来。
他不仅对诗词歌赋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对于儒家经典亦有专门研究,曾著有数十万字的《礼记说》。同时,他还潜心研究历史,写过《史传辨志》。因为他文笔优美,宋朝人甚至把他与司马迁相比。
李格非为人清正刚直,嫉恶如仇。或许正因为如此,他很难跻身于尔虞我诈的北宋政坛。哲宗年间,本有机会受到提拔,却又受到当权者章迒和蔡京的排挤,被贬为通判。
母亲早年去逝,这一点与林妹妹也有点像。但是李清照还是属于比较幸运的女子,父亲娶的王氏,温柔贤惠,知书达理,对李清照视如己出。王氏后来又生一子,一家四口一直生活的其乐融融。
李格非对女儿喜欢诗词很是高兴,特地为女儿开列了许多书目。书房成了李清照最常出入的地方,她只是偶尔走入姐姐们的绣房,不经心地学点刺绣女红。在后来他还经常会给李清照的诗词作一些指点。
李清照大些的時候,王氏带着她和弟弟到父亲当官的京城。那个时候的李清照,对诗词歌赋、经史子集、笔记杂录、逸闻逸事都有浓厚的兴趣。她喜欢独立思考,对前人说法从不盲从,总能提出独特的见解。她经常告诉弟弟李迒,要学会思考,不要人云亦云。对李清照来说,填词写诗是极美的事情。她喜欢游走在平平仄仄之间,将世间物事随性摆放,成为笔下的翩然意象。
在京城她邂逅了自己最爱的人并与其结为连理。能与自己最爱的人两情相悦并相守不论是在现在亦或者在古时候都是何其有幸呀!所以我觉得李清照还是比较幸福的。
她与丈夫赵明诚婚后相敬如宾。两人开始把赵明诚的兴趣—搜集有价值的古玩作为毕生事业后来还专门编写了一本《金石录》。
在那个时代,女子都是不出门的,而赵明诚却得经常外出。俩人婚后的日子,自然是聚少离多。
而且人生也不会事事尽人意。两人婚后一直无子,一直到后来都沒有。这就为俩人的婚姻埋下了隐患。
在赵明诚的父亲死后就叮嘱他一定要有后。后来赵明诚平步青云,就娶上了妾。在远方得知消息后的李清照心里很是不快。但是因为俩人无子,不便阻拦,只有成全。当她于赵明诚团聚后,她以为赵明诚心里再沒有她,几度难过与悲痛。
不过其实事情并沒有这么坏,世人总拿她和张爱玲比较,但我觉得她要幸运得多。赵明诚远沒有胡兰成对张爱玲那样无情。尽管他娶了妾,但是他深信与自己心相通的仍是李清照。不然他怎会在得一宝物后,心急如焚赶到李清照身边。两人细细品鉴,并记录。不然他也不会在重病之时只惦记李清照,怕丟她一人于人世孤苦。而且他把他的遗愿交给了李清照,这才有了《金石录后序》。
虽然他也有些许瑕疵,在面对岳父被贬,软弱的沒有去为其在自己父亲面前求情。也曾在面对生命危险时独自逃走,弃李清照于不顾。但是他是凡人,难免就会有缺点。
虽然这几件事让李清照对赵明诚的好感减了很多分,但是在面对他的死,她依然悲恸不已。
在赵明诚死后她有过一段遇人不淑的短暂婚姻,她也不屑提起,这里我们就不提了。
她的后半辈子,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甚至说是过得漂摇不定,拮据不已。但是不管怎样,她都把赵明诚的遗愿作为自己一生必须完成的事。在不堪的婚姻結束后,她曾也想隐居,但是动荡的年代,这一心愿直到晚年才得已实现。
李清照的一生何其有幸,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有着快乐无忧的童年。她又是不幸的,丈夫娶妾,中年离世,这都是女子最致命的伤。
她的性格与父亲极像,同样有着铁骨峥峥,嫉恶如仇,侠肝义胆而且她机智过人。
在面对丈夫的心爱的宝物被火焚时,亦然尽最大努力抢回一些东西。
在自己的后一段婚姻陷入虎穴之时也能及时求助对的人将自己解脱。
在得知表妹参与"莫须有"中,她恨不能当面质问为甚。在得知最崇拜的英雄岳飞冤死,她痛心疾首,悲伤痛哭。
如果她不是一介女子,而是男儿之身,一定不会只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寄于纸上。但是正因为她是女子,才使得宋代的诗词世界另添了一番风景
她便是宋代奇女子-李清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