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妖猫传》与电影《妖猫传》并不是一回事。小说《妖猫传》是日本人对大唐的浮世绘,美的事物必然“尸解”、必然崩坏的理念一如既往,而故事的主角是沙门空海。电影《妖猫传》经过中国人的改编,故事的主角才是大唐。
无论是小说或是电影,贯穿始终的是两首诗——白居易的《长恨歌》、李白的《清平调》。这两首诗前后呼应,仿佛是历史与历史人物的前生今世、镜花水月,知照古今兴替。《清平调》是李白的许多首诗中不好的,因为格调不高,无法生发出诗应该给予人心的感动。但毕竟是李白,《清平调》的广为流传,除了其创作的历史背景值得考据,也因为词藻华美艳丽、琅琅上口。小说中也借空海之口评论,诗人的才华在这首诗里一览无余,但也仅仅展示了才华。
如果用电影《妖猫传》来观照《清平调》,或者以电影来为这首诗加以注脚,又会看到另外别有意思的地方。
《清平调》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1、云想衣裳花想容
月圆之夜,牡丹花下,已被黑猫附身的春琴,缓缓走在屋顶的脊梁上,对着月亮吟哦出——云想衣裳花想容……,仿佛对圆月也施了咒法。
电影的前段,都在讲一个“求”字——
刘云樵守着世袭金吾卫官职仍不足,守着家中美妻良宅仍不足,还要去胡玉楼寻欢买笑,还要听信黑猫诱惑得不义之财。
沙门空海历经过海九死一生,为求青龙寺密宗佛法正传。
白居易求写出传世名作,可以与偶像李白比肩。雁塔题诗“紫薇郎看紫薇花”,当然他也希求能够真正进入权力中枢。
晁衡求对贵妃表白自己的爱。
白鹤少年求对贵妃的守护。
黑猫求复仇。
贵妃求爱情。
皇帝求金瓯永固,红颜不老。
云想衣裳花想容。中国人一贯奉行儒家的“入世”精神,“就拿几根穷骨头,换的一点春意思。” 在实践中,中国人通过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执着追求,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也为了证明生命并非只是徒劳地活着。
2、春风拂槛露华浓
一首霓裳羽衣曲,曲终人散,春琴的家变成废宅,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
电影中段,诸角色“求而不得”——
渔阳鼓动,山河变色,皇帝逃了。
贵妃喝下蛊酒,她已经不再是大唐盛世的象征,她被抛弃,黑猫做了殉葬品。
白鹤少年守着冰冷的尸体,美人永远醒不过来。
空海守在大青龙寺山门之外,不得其门而入。
白居易站在风雪中,诗稿付之一炬,那场李白恭逢其会的“极乐之宴”他永远不能到场、不能想象。
福禄荣华也罢,修齐治平也罢,但是梦想或是理想在现世中往往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实现,经受过几番挫折,求而不得,就会转向道家的“出世”。恰似阴阳太极鱼,“达则儒,穷则道;群则儒,独则道”,在深陷痛苦不能自拔的心灵困境中,建造形而上的小世界。
“我听闻你始终一个人,我听闻你仍守着那孤城”。当年曾国藩出师不利,转而向“黄老”寻找法门,总结出一套刚柔相济克敌制胜的办法。《红楼梦》中的宝姑娘,自然而然地套上黄金枷锁,承担起家族的重担,但是她在心中也不忘那一支《寄生草》的曲子,成为漫漫长夜心中支撑的力量。
3、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一切真相大白的时候,才发现花非花,雾非雾,都是幻术做的怪,迷惑了人的眼睛,迷惑了人心。但总有一些真实留下来。
白鹤羽化飞天,当年的少年终于放下心中执念。
《长恨歌》横空出世,它所讴歌的爱一定是真实的。
沙门空海因缘际会,取得真经,成为密宗第八世祖。
大唐盛世的辉煌丰盛留在无数史籍、诗歌、壁画、文物、建筑中。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可能孤单,“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竟不绝望。入世之深情,出世之透彻,“任择其一而固执之,都不失为一种可羡的幸福。如不可能,次者虽徘徊于入世与出世的歧途之上,时而入世,时而出世,此一件事入世,彼一件事出世,而却不但没有矛盾抵牾之苦,反有因缘际会之乐”,养浩然之气,为天地立心。
“寂然不动,如春在花。”借《清平调》加以解读,故事的主角是大唐,也是中国人心中的人世间、众生相、解脱道。
(最后是白鹤少年与可爱的小黑猫。愿我们与我们的中国,永远,千帆阅尽,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