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来讲,这是个伪命题。不过,虽并无固定答案和统一标准,但还是有一些规律可循,章法可依。今天要传授给大家的“识人大法”,不仅可以帮我们辨识成事之人,还能辨识诸如好老公、好男友、好女友、好丈人等候选人。简直就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法则,心动了吗?
其实,成事之人,身上大致都逃不过以下几种特质:
成事的人,往往是性格底色悲凉之人
回望历史,那些彪炳千古的伟人,不乏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屈原宁愿沉江,也不想在这个世界上混了。因为他看透,这个世上的人渣远远多于成事的人。有美好风骨的人太少了,人间不值得,就算历尽万年他也不愿回到人间。
真正成大事的人,深接触的话,往往能嗅到一丝抑郁症的气息,他的心血往往不被理解,他对人间没有太多期待。但如果他只是做被世人理解的事儿,他就不是一个真正能成大事儿的人。所以,成事的人底色往往会是悲凉的。
成事的人,需要中庸平衡的个性
成事的难,难在对成事之人综合素质的要求,是相互矛盾的。
曾国藩有云:军事需要“悍鸷之气”和“安详之气”,而前者易生出“骄气”,后者易生出“惰气”。可见,真正能带兵打仗的将才,需要中庸平衡的混合个性。
那么性格中矛盾怎么平衡呢?曾国藩似乎是做到了,白天打仗,晚上在家练字,读圣贤书。但只享受了六十一年阳寿的他,从任何角度来说都不是一个长寿的人。不得不说,这跟他追求中庸平衡而压抑天性、积郁成疾有关。
作为大师的超级粉丝,撇开他那些流传于世、齐身治国的箴语良言不说,“大抵浮生若梦,姑且此处销魂”或许是我心目中曾国藩文采里最灿烂的两句。读此句,再参考曾国藩披荆斩棘的戎马一生,令人不禁唏嘘,人生的无奈,大抵不过如此。
成事的人,要耐烦
收听过《冯唐成事心法》这门有声课,或者看过《成事》这本书的人都知道,我的九字箴言中第一句就是“不着急”。其实“不着急”就暗含耐烦的意思,“耐烦”二字是做事的首要修养,既然要成事,就要做事,做事哪有不烦的?既然要做成事,就要耐得住烦。
曾国藩在其他很多场合里都说:“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带兵也是,理学家讲功夫,功夫不是一日可得的,是一辈子做事儿修行出来的。
成事的人,要保持精力旺盛
我们老说“精英”,实际上是精力旺盛的英雄。没有体力和脑力,奢谈什么做事和成事?奢谈什么带千军万马走过草地、走过雪山、走过一个又一个经济周期?
如何保持精力旺盛?
曾国藩给出的建议是“君逸臣劳”,心神是君,身体是臣,做到累身不累心。用20%的精力去解决掉80%眼前的事务,保存下来的精力去完成更多事情。就像武侠小说中刻画的,称霸武林的盖世高手,往往都是内力深厚之人。
另外,作为一枚典型的阿尔法男,我给出的保存精力的建议,就是:五公里之内不坐车,走路。
成事的人,要忍不住做事
这个人是不是能在可以偷懒的情况下,都在偷偷摸摸要做事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衡量这个人是否能成事。
一个想要成事的人,除了一往无前的魄力和对成功的渴望,内心深处都会有一股蛮荒之力。这个才是真正的发动机,是成事真正的源泉。
在今天,我环顾左右,知道“魂魄犹有余羞”,知道我们不得不干事儿,不能把这么美好的世界交给那些傻逼,丢不起这人。
成事的人,要懂得如何去躲藏。这一点,通俗来讲,就是,成事之人,一不要装,二不要吹。
我得承认,这方面我做得很差,二十来岁、三十出头吹过的那些牛逼,至今想起来都令我汗颜。成大事人不必像我这样,把志在不朽、经世济民、名垂千古这些字眼挂在嘴边,否则容易惹出很多闲话,徒增烦恼。
不必有气就生,有架就打,要留着“藐万乘,却三军”的斗志去不朽,去经世济民。
成事的人,在决定性的瞬间,要能够挺上去
所谓“得失仍只争临阵须臾之顷”。沙盘推演得再好,日常实战演练再好,“须臾间”,还是要倾力一搏,然后听天命。也就是说,成败常常决定于一个关键性瞬间,能在关键时刻,迎难而上,勇于担当的人,往往能成事。
我曾经花了二十个小时从北京往返伦敦,就是为了见一个人,吃一顿饭,谈一件事。后来因为这趟“折腾”,这件事就成了。现在想起来,在那个决定性的瞬间,我是能挺上去的。我很庆幸自己是这样的人,并且准备一以贯之。
最后,不管具备几条成事特质,能成多大事,希望大家都要向一颗微不足道的星星学习,可以微弱,但要有光,可以照亮自己和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