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时侯会很焦虑,总觉得自己做事有时候很会拖,时间不到最后,总是安慰自己,还有时间。但当有其他的事情忽然插进来,打了我个措手不及,那个时候心里就会很难受,犹如虫子在咬,后悔得要命。可每每事情一过,拖延症患者的症状又出现了。如此循环往复,一种病态心理一直在折磨着我,甭提有多难受了。
有一次听到刘嘉老师的心理学三十讲中关于“如何克服拖延症”这个主题,感觉有一束光射进了幽暗的房间,让我找到了脱离症状的出口。
其实每个人都有拖延心理,包括十年如一日坚持写作的作家。重点不在于如何战胜拖延症,而在于有效规避消极影响,能把自己所有的任务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人性的本质决定了拖延的存在,不可能完全没有,而且拖延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的保护机能。
刘嘉老师说拖延症的形成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完美主义。在准备一个选题的时候,我就会想,如果这个选题不做得特别有新意,不能让读者眼前一亮,那么做这件事情就没有意义。于是,完美的想法还没有来,截止时间先到了。
第二个原因,称之为梦想家。所谓梦想家,就是有了很好的想法,但是却不愿意花时间干具体的事而去实现它。比如我有了很好的想法,但是一想到要写出这个好的想法,还需要查文献这些繁琐的事,就立刻觉得手中的笔有如千钧重负。
第三个原因是担心。为什么担心呢?因为我们会害怕重大的变化和挑战会产生难以控制的后果。比如心理学和我们的很多常识是相反的,于是我就会担心,如果脑洞开得太大,收不了局面。
第四个原因是对抗。我们拖延,有时候是为了对抗他人的反对意见。当我们和他人在内容上产生分歧时,那么拖延就变成了我们坚持自己观点、表达不满的武器。
第五个原因,称之为危机制造者。面对危机,飙升的肾上腺素会让我们精力充沛。于是,我就期望在最后一刻的危机,能榨出我百分之百的精力。
第六个原因就是过劳。当我们面临一大堆截止日期,感到忙不过来时,我们就会处于焦虑无助的状态。这在职业心理学中称为倦怠。太累了,干什么事都无趣,干脆就不干了。
刘嘉老师针对问题,给我们一些建议和具体的方法,分别是初级方法、中级方法、高级方法。
初级方法:
一、化整为零,把目标拆解,拆解成一个个可实施的、具体的、易于执行小目标。
二、准备工作工作,就是在做工作之前,先把桌面清理干净,摆出和当下正作有关的内容,把要做的工作内容形式一份List或是工作内容思维导图,并贴在桌前随处可见的地方。另外要关闭手机,让自己更专注。
三、就是用一些行动让自己能迅速地进入状态,比如可以抄写一些和当下任务有关的内容,这样才能让我们快速地静下心来,减少焦虑。
四、奖励措施,当自己达成了一个小目标时,就要及时地奖励自己,吃个冰激凌,看一部电影或者是买彩笔(画思维导图用了)。
中级办法:
一、提前规划,而不要等到最后一刻。你每天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应该是你今天最需要完成的工作,越早做这个任务越好。因为在开始的时候,你的压力比较小,焦虑比较少,大脑需要的多巴胺也比较少,所以你可以很快地进入状态。而且越早完成任务,你就能越早做其他喜欢的事情。
二、你要提前进行规划,而不要等到最后一刻。你每天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应该是你今天最需要完成的工作,越早做这个任务越好。因为在开始的时候,你的压力比较小,焦虑比较少,大脑需要的多巴胺也比较少,所以你可以很快地进入状态。而且越早完成任务,你就能越早做其他喜欢的事情。
二、从最难的事情开始入手做。什么叫做最难的?非常容易判断,你最不愿意干的事一定是最难的事。你就从最不愿意干的事干起,这是每天工作的第一件事。
为什么最先干最难的事?这时候你的意志力最强,大脑需要的多巴胺最少。而且,一旦你完成了对你而言最难的任务,你心里会充满了自豪感,而这个自豪感会帮你补满意志力,送上多巴胺,让你能继续下去。
三、仪式感,就是用固定的物品或固定的地点来暗示自己要开始工作、学习。仪式感用感性的话表达就是:仪式感于我们而言,庄重而有意义,它足以让平凡的日子也可以散发出光芒。用科学理性的角度来讲就是“心理学中的条件反射,就像巴普洛夫的狗听见了饲养员的脚步声就会自动分泌唾液。”形成下意识的动作,大脑会在同样的情况下做出及时的反馈。
四、破除完美主义的魔咒。要行动起来,先把初步的想法先用行动表达出来,再在粗糙的基础上更新迭代。就是得先把零给打破,有了一才会有二、三…………。
高级方法:
高级方法是建立在初级方法和中级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完善的方法。要减少依赖心理,把新习惯嫁接到老习惯上,以老带新。
对拖延症的认识又丰富了,心里的包袱也卸了不少,至少,现在不再焦虑,也没了那么深的歉疚感。拖延症不是懒惰,减少拖延的办法就是进行管理时间与行动力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