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教育环境”因素,难免让不少人产生质疑——遇到问题只会找“客观原因”。客观原因是我们行动者个人无法改变的,于是“找客观原因”便成为了一种推卸责任的不良借口。
即便如此,又或许会因为如此而背上“骂名”,我依然想借此聊一聊我无法改变的客观因素——教育环境,聊一聊它对我、或者诸多像我一样的“特殊”环境下的一线教师的深深“缠绕”。
我为什么会突然荒唐地提出那么广泛,也无法权衡和找到答案的问题呢?
最近的学习中,“教育的目的”和“教学的目标”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印。这是教育的“两件大事”,这是教育的根本。
然而,在具体的贯彻和实施中,一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便成为我们前行的航向。的确应如此,用怀特海的理念来说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和引导学生自我发展,这确实是个大命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而教学目标呢?大点说“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小点说就是每个科目、每个单元的目标。
最终为了达到让学生既有文化素养,又有专业知识。
然而,在具体的教育环境中,面对具体的学生,老师们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和“目标”犯困不少。
无论实施再“狭义”“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甚至于“狭义”到初中阶段还在教会学生认认字都将遇到巨大的困扰。越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今天,我越担忧起如同这类偏远山区的义务教育,还时不时着急的要哭。当然,需要强调的是我所了解的个别案例,不必过多去理会和深究。
有的乡村初中学校,“生源甚差”,减去第一轮的某大学附属县城初中招生,减去第二轮的老牌民族中学招生,减去第三轮的城区初中尖子班招生,再减去新办的几个重点培养班招生,这些乡村学校只能培养第五层次的实在无法出去就读的生源。我并没有嫌弃这些孩子的意思,大多数教师依然毫不灰心地坚守着去培养他们。
我想表达的是似乎很多的“怪现象”成了理所应当,比如上初中了差不多半数以上的孩子基本的汉子都不会书写,比如差不多半数以上的孩子从小就没有得到过父母的关爱和引领(几乎断奶后父母都外出务工)……
这样的基础,这样的教育环境,很多时候老师们生活在迷茫与痛苦之中。想改变,比登天还难。
不过也好,这些地区的老师们不用考虑“双减”、不用担忧承受更多的学习负担,更不用担心什么暑期补课等等。甚至于假期老师布置一点学习作业家长或者监护人还会来找你论理,很多家长的心目中没有孩子读书、学习的意识。
严重缺失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对孩子的教官,也严重缺失支持教育的理念。无论家长还是孩子,对于学校似乎是他们最讨厌的场域。
也正因为这样的教育环境,所以哪怕是满分一百分的语文班级平均分在三四十也成为必然,众多的孩子止步于初中毕业也成为必然,甚至于一大部分孩子在学校我行我素,缺课严重也成为必然。
当然地,老师大部分的精力用于教室外、学校外的与教育有关或者无关的工作也成为必然。
学生基础的低劣,家长管理的缺位,老师精力的转移,一切的力不从心,一切的焦急应对。这样的环境里,老师们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而于我而言,二十多年的这样环境下的前行,我不知道我是还被同化了还是被顺应了。
我只知道面对不到四十分的语文平均分,我也只能微微一笑。面对众多的基础性问题,困惑多多也无力应对。这或许是山区教育的无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