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图书馆的书架上,这本书被归于“K”大类,即历史地理类,而海明威在自己的这本书里说,本书被看做是虚构的也没问题。几十年的时空相隔,他早期的巴黎记忆已如梦似幻,他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内心涌动的情感就像忆起初恋的美好,那时什么都没有,而又拥有着一切。
他那个时候是清贫甚至是清苦的,和妻子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有钱了去大吃一顿,为省钱就饿肚子,除了必需品,连衣物都不必添置,但旅行是他们都喜欢的,攒钱去度假。至于海明威的写作事业,才刚刚开始,辞去薪水丰厚的记者工作后,每天艰苦写作,但发表出来的有限,亟待稿费过日子。怎么看这几年都是难熬的苦日子,但从他的回忆里,看不出他和妻子有任何的抱怨和不满,留在他笔下的,都是他们愉快的对话和一拍即合的好主意。
海明威那时的生活相当简单,每天在工作室或咖啡馆完成当天的写作,出去走走,到相熟的饭馆或咖啡馆里和朋友吃饭喝酒谈天,逐渐熟悉巴黎文艺圈子里的作家、诗人、画家们,也许正是因为当时的穷困,他也做不了什么奢华享受的事,除了沉迷了一段时间的赛马。几十年后,当他成为得了诺贝尔奖的著名作家后,他仍是无比怀念巴黎那段最美好的时光,当年那个勤奋热诚的小伙子,在他心中似乎从未走远。
这是一位作家早年怎样走上文学之路和怎样进行创作的很朴素的记述。他热爱写作,从他的叙述中,能够看到他当时的写作状态规律而简单,不断在创新和尝试新的写作方法,怎样由写短篇小说逐渐过渡到长篇,也能看出他对自己作品和写作这件事的态度,他讨厌别人当面评价和读他的文章,一天不写他就觉得浪费了生命,写作是艰苦卓绝的工作,完成以后才进行别的事情,清晨的爽朗宁静很适合他创作……
他也写那时巴黎融洽活跃的文学圈子,写朋友们时的笔调是愉快的,像写故事一样,有时在文末来个让人忍俊不禁的转折。大家热情地实施“才智之士”计划募捐,为解脱困于银行工作的诗人艾略特,好让他能专心写诗,至于可怜的司各特·菲兹杰拉德,那篇文章简直可以叫做“我跟司各特糟糕透顶到怀疑人生的一次旅行”,虽然被妻子耽误的司各特让人惊心、值得同情,但当海明威回忆起他时,仍是带着温暖和笑意的。
读海明威的这些文字,发觉他的性格很可爱,他真诚坦率,即便是后来成为好朋友的人,他在写时仍真实地记下见到那人的第一面时恶劣的印象,对于他认为破坏了他跟妻子婚姻的人,则不遗余力地去攻击。
他说他爱第一任妻子哈德莉,再不会爱别的女人,他们在巴黎的这段生活也是有她的日子,他们离婚了,这段生活也落幕了。以后海明威在文学事业上迎来了转折,声名日盛,但这样的生活再也回不去了。
我不太相信像海明威说的那样因为有钱人的到来改变了他们,进而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但巴黎真的改变了他们,巴黎是流动的,他们也并不是无动于衷,生活自然随之而变。
单纯快乐的日子不复存在,那个最好的属于海明威的巴黎也已定格在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