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我看了两遍,一遍是初中的时候,一遍就是最近。年少不经事,只是一味感叹年少的背叛与友情的破裂,如今看来,《追风筝的人》不仅仅是关于爱、背叛和救赎的故事,也是一个年轻的主人公在不断磨砺成长的故事。即使它在不断揭露人性中的恶,可同时也在鼓励人们去追寻人性中的美好,当沉浸在黑暗之中,救赎就是唯一的光。
“为你,千千万万遍。”仿佛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悲剧,一个痴心追随,一个心有所属。阿米尔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他拥有优越的地位,他把一切都视为理所当然。他和哈桑从小就在一起嬉戏玩闹,却因得不到父爱而将愤怒发泄在可以轻而易举得到的哈桑身上。哈桑替阿米尔顶罪,保护阿米尔,更是哈桑坚定了阿米尔写作的决心,他会仔细聆听他的故事,成为他的第一位读者。当死对头阿塞夫挑事时,阿桑虽然双手颤抖,但仍然用尽力气拉着弹弓,用瘦小的身躯挡在他心中尊贵的少爷面前,护他平安。可在哈桑受辱时,阿米尔却只是“如果我喊出来,我生命中剩下的光阴将会全然改观。但我没有,我只是看着,浑身麻木。”他只是静静地看着,看着那个蓝色的风筝,看着那件棕色灯芯绒裤,成为阿米尔一生的噩梦。
在埃米尔身上,阴影是他的敏感、自私和怯懦的起源。有的事情,想要去忘记,有些记忆,想要抛掷脑后,可它却一遍遍从深渊之中爬了出来,纠缠不清。他害怕看到哈桑真挚的眼神,害怕听到哈桑的声音,他被罪恶感日夜折磨。父亲老友的一通电话让阿米尔再次回到阿富汗,疮痍的阿富汗。在那里,他不仅亲眼目睹了战争后的残酷景象,还得知了一切那个如今已经是血迹斑斑、满目真相。经过深深的思索后,他终于决定踏上那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人生来本性中就带有黑暗一面,有背叛、嫉妒、欺骗等等。有罪就要救赎,只有在有限的人生中救赎,才能够得到宽恕,使人生脱离困苦不堪。阿米尔的救赎之路才刚刚展开。
阿米尔要找回哈桑的遗孤,代替他履行身为人父的义务,当阿米尔真正得到解脱的时候,应该就是在为救哈桑的儿子索拉博而被阿瑟夫打的时候。那一年,就在阿米尔背叛阿桑的那一年,他就渴望让哈桑打自己一顿,祈求得到心灵上的一种宽恕。但是哈桑没有,阿米尔只是不停地把石榴扔向哈桑,他就静静站在那里,一动不动,红色的果汁染在衬衣上,和鲜血一样。哈桑明知道阿米尔的背叛,却极力挽救他。他希望阿米尔开心,哪怕折磨侮辱的是自己。但是哈桑越是这样,阿米尔背叛的愧疚就越深。直到最后,他才因为就索拉博被打,而感受到,哪怕他已经体无完肤了,心病已经愈合。“终于痊愈了,我大笑。”救赎不仅是拯救他人,也是要拯救自己。阿米尔付出了代价,也获得了心灵的解脱。
父亲的罪过和救赎也是这本书阐释得很深刻的地方。我一直认为父亲是一个很矛盾的人。在事情真相揭露之前,他留下的印象一直是那么正直、善良。他痛恨欺骗、痛恨犯罪,认为这是“偷”,是一切罪恶的起点,而这样的罪恶是不能够被宽恕与原谅的。直到拉辛汗说出事情的原委,我们才得知,父亲对待哈桑如同亲儿子,为他缝合兔唇,信任哈桑和阿里,这一切,都是在为自己赎罪。而阿米尔在把父亲葬了十五年之后,才得知一直受自己所敬仰、崇拜的父亲竟然是贼。因此,阿米尔救赎的意义也就更加深远,这不仅是对于哈桑的亏欠,也是对他整个家庭的亏欠,对阿里一家的亏欠。这场难以原谅的罪恶,只有阿米尔能去终结。
阿米尔的罪所伴随的是他人性的怯懦、虚伪、嫉妒、自私和自大。沉淀在社会意识中的种族观念和阶级矛盾让他丢掉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他耻于承认与哈桑的友情。可人性从来都不是简单的黑白两面,而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多面体。在故事的最后,当他去为索拉博追逐风筝时,他的人性才得以回归,他的救赎之路终于走到了终点。
或许每个人在生命之路上,会有难以启齿的错误、不堪,在心头难以消散,耿耿于怀,也或许我们面对人性的缺失,会选择逃避,也或许会去寻找解决之路,走上“成为好人的路”。有些事情可能难以追寻,有些错误难以弥补,但我们也要勇敢面对流失的错误,抓住最后的一点星光,这就是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