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2 晚跬步千里小组第一次破冰会在@黄加一组长的主持下,顺利完成。期间邀请的嘉宾小生老师也做了精彩分享和问题解答,收获大体如下:
一、自我介绍环节的感悟
小生老师介绍到自己也曾几起几落。重大变化是在2015年,参与永澄老师的课程学习后开始的。特别是在做了公开分享之后,在俱乐部接触到了更多的人,与他们有了交集,碰撞,从而使自己在思维、认知、方法论等方面全方位催化,突破了障碍点,达到了飞速成长。在目标管理系统中,目前处在月的高度,2016年最重要的事情——持续跟踪年目标,从月跨升到年。
不愧是小生老师,不管是对过去的总结,当下的梳理,未来的预期,都是高层级的。在敬佩的同时,我也对比着分析了下自己的状态。同样是2013年5月左右加入俱乐部,落差怎么如此之大呢?
1.和自己的基础有关,心智开启比较晚。
2.和自己的方法有关,独行快,但是不够远,过程中崩溃起伏频次高,无人指引。
3.实践太少。
4.2015.8月加入三七二一管理组织,这是一个机遇;马博士要求做一次分享是一个突破;与团队成员的几次的约聊是一个催化;活动的组织参与是一个提升;年目标制定活动参与,是一个蜕变期待,视野层级的蜕变。
有了上面的原因、现状分析,结合自己当下的定位和对2016年的期待,重要的是自然而言就出:
2016年目标制定落实。
社会化学习的践行,达到知行合一。
二、章程环节的感悟
一般一个活动的章程大体是一些会规范、要求、角色职责划分等。这次的章程也大体如此,但是在小生老师的点评下又有了一点不同的感悟:
周会关键是在坚持,开始可能不够好,但是采用PDCA不断优化,循环提升,直至形成完善的会议流程。
月度会议采用主题讨论,那么每个月就需要在明确目月初明确目标、要求,如此在执行过程中才能收集到更多的疑问,进而在主题讨论时,给出更加具体的问题或者答案。
三、分类主题讨论感悟
在分类环节,每个小伙伴都做了自己分类的叙述。针对分类,有一条非常明确的原则:所有的事情,在分类表都能找到归属。同时,分类也不会太过于复杂,管理成本不会太高。活动过程中,马博士对几个小伙伴做出了点评和提问,其中对我分类中的品牌和咨询两个二级分类给出了很好的建议:可以通过精深训练,提高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间接获取了金钱报酬,用于保障,来更好地促进自己提升。这点需要后续进行认真思考、挖掘。
在讨论过程中小生老师提出了自己对分类的深刻理解:
自己想怎么分都可以,只要是符合MECE原则,就可以。
分类是变动的,今天考研,明天考上研,考研分类就没有了。
今天是单身的,结婚后,就增加了家人、孩子的分类。所以分类是变动的。
以一年为界限进行分类,可以每年做调节。因此,分类是和人的阶段是相关的。
如果自己的资源投入,要有产出,那么这些分类就可以放到素质里。如果自己做了,不要求很高的产出,可以放到兴趣里。
建立人生分类,作为自己的操作系统,这是满足当下要求的。在自己提升后,可能会从一级分类中消失,纳入二级分类。
建立工作分类,可以和团队一起做。这个分类涉及同事,能够很好地引导、激励他们。这个分类,不纳入个人成长体系。
通过这个阶段的讨论以及小生老师的介绍,进一步加深了自己对方分类的理解:
这是一种管理手段,只要自己适用即可,不必要过分投入资源,要保障投入产出比。
四、对QA环节的感悟
马博士的分类中有思考这个二级分类。大家都对此比较疑惑。通过马博士的解答,我发现,自己的素质分类中缺少包容这一类事物的二级分类,可见,自己的分类并不完整。
思考:是对灵感收集后进行的深度、广度的拓展。
所有与此相关的事项都放到思考里面。思考后,梳理的更加清楚,容易分解,落实到下一步行动。
在交流我出中,小生老师对素质下的二级分类到底按照什么逻辑分,进行了个人感悟分享。通过列举药山大神的输入输出来分类的方法并不能很好地适合他自己。因为小生老师是按照事项来分的。这种分法比较容易理解、操作,但是不能穷尽。在自己遇到新的事物后,按事项分会又越来愈多的类别出现,管理成本高。
而思考这个二级分类,可以包容的东西更多。通过这个分类,能将相关事物进行系统的记录、梳理、分解、拓展。
此外,小生老师也提及了自己在分类调整方面的时间原则:
不影响运行时,3月一小调整或者不调整。
大调整,一年一调节即可。
要充分考虑到管理的成本。
此外,在讨论小组的组长轮换方面和管理方面,马琦博士提出以月度为频次,进行轮换,小组长比较有动力。对组长和其他组员的动力和鞭策也比较好。我表示了赞同。补充提及了在章程明确后,下一步要在规划明确、执行到位、监控流程、措施保障、工具准备诸多方面参考三七二一的制度和流程,提升工作的效率。
冒冒最后提及小组管理体系的建设目标如何确定。马琦博士以当下聚焦到制定目标,下月根据目标制定情况,确定方案予以答复,这也给了自己一种提醒:
在目标无法明确的情况下,先做好当下的事情即可。
五、整体感触
活动组织得很用心,加一、佳琪、丽婧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因此整个活动一帆风顺,没有大的波折产生。嘉宾小生老师也很给力,对自己的分类原则和心得做了无私分享,让我们的疑难点都有所打通。马博士则是高屋建瓴,从组织者角度考虑得较多,因此给出的见解都是一步到位的。冒冒同学的网络不够好,因此错失表现机会,后续给他机会弥补啊!
最后,感谢我们组每一位小伙伴,大家积极参与,让我从中又得到了不少灵感和收获。下一步,让我们认真听好永澄老师的课,做好作业,争取在课程结束时先交上自己满意的答卷吧。
写于2016.12.12日晚 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