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这只黑天鹅的横飞直撞下,再也没有所谓的“铁饭碗”。
1.
国际顶级投行高盛集团发布报告,预计未来10年,全球将有3亿个工作岗位会被生成式AI取代。
这看似耸人听闻的论断,却在一步步发展成现实。
但所谓:顺势者昌,逆势者亡。
对于每一个人来说,AI是丧钟也是喜报,是危机也是风口。
2.
就如英伟达CEO黄仁勋所说的:“AI不会夺走你们的工作,使用AI的人会夺走你的工作。”
一个不会使用AI工具的打工者,可能会无工可打。
熟练运用AI工具的人对一窍不通的人,是一种降维打击。
3.
AI很聪明,把它当竞争对手我们是输家,把它当工具我们就是赢家。
它打通了知识的边界,也降低了行业的门槛。
4.
美国旧金山投资人Zak Kukoff预测,在5年内,一个不到5人的团队将可能用文生视频模型制作出一部票房收入超过5000万美元的电影。 说到底,AI 对每个人的影响都不尽相同,有人因它失业,有人因它赚到了钱。
不得不承认,是否懂得使用人工智能,加速了人与人之间的分化。
5.
冯唐做过一期视频节目,叫《搜神记》。
这源于他对人工智能的思考,他在考虑一个问题:人类的什么特质是可以战胜阿尔法狗的?
他认为人性当中,有一些特质是不容易被机器取代的,是可以代表人类战胜阿尔法狗的。
那什么特质呢?
微软CEO萨提亚说过一句话,同理心是最关键的能力,技术能帮你服务别人,却不能帮你理解别人。
更广泛地说,在情感表达和思想洞察方面,AI仍有无法取代人的地方。
再聪明的机器,也是冰冷的;再强大的算法,也算不出内心的情感。
5.
也许,数字人在形象、音调和话术等方面几乎与主播本人无异,但是却难真正替代真人在直播间与观众实时互动时所产生的情感认同。
同样一句话,观众从数字人身上感受到的是空洞,从真人感受到的是温度,那是一种精神与情绪层面的联结。
人与人之间的温度,就是AI无法取代的。
涉及到情感沟通、情绪表达的工作,机器无法完全取代人工。
这意味着,提供情绪价值,是未来时代的一种稀缺能力。
6.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马云和马斯克有过一段讨论。
马云说,AI是人的工具,永远不可能替代人类。
马斯克却说,AI已经在很多领域超越人类,比如围棋机器人阿尔法狗。
是人胜AI一筹?还是AI赢人一局?
我觉得这两个观点都没错,只是取决于我们怎么做。
利用人工智能做有价值的事,去感知算法感知不了的情感,即使时代的风浪很大,我们依然能够因风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