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1. 前言
在我的价值观里,总是希望过往所度过的某段时间能够有一定的意义,能够想到某件具体的,有意义的事情,而非想来时大脑中一片模糊。所以今年的国庆节,在"散心,疏解自身郁结情绪"的主体思路之余,半强迫自己读完了这本钱老的文学经典著作。
2. 全书印象
"山猪吃不得细糠"。不得不承认,相较于自己熟悉并且感兴趣的认知心理学,专业技能书籍,这类文学作品确实有点欣赏不能,甚至后期有点完成任务的味道 —— 强迫自己在两小时内读完了剩下的一百多页。
得益于钱老的辛辣文笔,偶尔的会心一笑让我最终坚持完全程。作为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后来者,我只能凭借一些过往课本上习得的有限历史知识来感受书中主角方鸿渐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
方鸿渐的人生经历并不顺畅,求学期间的放纵让他甚至以买学位的方式结束其留学生涯,然后归国途中与多位女子的交往应该也是当时的典型。之后远赴新开设大学里教书,途中的辗转,在学校里的人情世故;之后的成家,以及婚后夫妻两人在两个家庭之间的辗转等等,虽然年代已过去近百年,但其中的影子在如今却依然灼灼在目。果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是日久弥新,恒定不变的永恒话题。
甚至在书的结尾处,主角方鸿渐与妻子大吵之后情绪爆发,独自发泄完进入睡梦,然后在梦中时光倒流,并与妻子和好如初。 说实话,这最后这一段对于我这种看过不少日本二次元的轻微向宅男,反复自我提醒之下才没在最后把这本文学经典给看成穿越剧情的俗套书刊。
3. GPT回复 —— 钱钟书的《围城》为什么能被封为经典?
钱钟书的《围城》被封为经典,原因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下是基于我的知识和理解进行的总结:
1. 文学价值
语言艺术:《围城》的语言风格独特,幽默而深刻,充满了讽刺和比喻。钱钟书通过对日常生活的精细描绘,展现了人物心理的微妙变化。
人物塑造:书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各具特色。主人公方鸿渐的个性及其经历,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知识分子的普遍困境。
2. 社会意义
时代写照:《围城》出版于1947年,正值中国社会的转型期。小说通过对不同社会阶层人物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矛盾。
人性探讨:小说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关系中的困境,尤其是婚姻和人际关系的主题,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3. 文化影响
引用广泛:《围城》中的许多语句和比喻,如“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已成为广泛引用的名言。
研究价值:作为现代汉语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它吸引了大量学者进行研究,对于理解20世纪中国文学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4. 国际认可
翻译传播:《围城》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增强了其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