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茶葉梗當垃圾,覺得茶梗應該從茶葉裏挑出來,以免影響茶的味道;有的人把茶梗視為寶貝,專門挑茶梗出來喝,喜歡茶梗的滋味和香氣。
考之茶史,唐以前的煮茶法都是帶梗而煮的,猶如煮菜湯一樣。唐以後隨著餅茶的出現,飲茶已從最初的生活品飲提升到了藝術品飲、精神品飲的高度,特別是經過陸羽等茶人的大力提倡,那種"茶粗器糙"的煮飲法逐漸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精緻的煎茶法。煎茶法對茶葉要求很高,譬如宋代採茶,有只采一葉一芽的(旗槍),有只采兩葉合抱一芽的(雀舌),更有只用芽心一縷的(宋代稱為"冰絲銀縷"),對茶青的要求幾近苛刻。所制團茶也有龍團、鳳餅、密雲龍、龍團勝雪等名目,其細緻精微讓人歎為觀止。至於茶梗,自然是棄去不用了。
明代廢除團茶(即餅茶),此後散茶(即葉茶)大興,但採摘加工仍然精細,不讓唐宋。明清時制茶也要去梗,即使是葉張稍老的也絕不帶梗。至於磚茶、沱茶等,因為是粗茶,所以帶梗。
茶葉梗到底是什麼呢?不知道您平時看到茶梗是喜歡還是厭惡,還是壓根兒沒注意過茶梗?其實,不起眼的茶梗中也有大世界。
◂1 ▸只有低端茶才有茶梗?
茶梗是很常見的,除了純芽的茶,幾乎可以在所有的茶中見到茶梗。茶梗無非就是嫩莖,比起芽頭、嫩葉來說,茶梗相對比較老。
製成的茶葉,未經挑揀之前被稱為毛茶,挑揀之後稱為淨茶或精茶。茶葉製作出來,難免會有一些茶籽、茶梗、老葉子、黃片等“雜物”,賣相不好,影響茶葉的勻淨度,這樣的茶賣不出好價錢,茶廠通常會雇一些工人專門挑揀這些東西或用機器篩選。
因此,在人們的固有印象中,茶梗就是老梗子,就是雜物,帶有茶梗的茶是劣質茶,茶梗挑揀出來是專門賣給一些茶樓、飯店用的。
不可否認的確是有這樣的現象,不過,茶梗真的有我們想像中這麼差嗎?這幾年,隨著人們對茶梗的認知,甚至有人專門用茶梗煮茶品飲,這到底又是為什麼呢?
◂2 ▸茶梗含有哪些有效成分?
茶梗屬於莖的部位,裏面的維管束負責運送營養成分,茶梗中的糖類物質和氨基酸類都顯著高於芽葉。
糖類物質能夠增加茶湯甜醇的滋味和稠厚的口感,且茶多糖對人體益處極大;氨基酸類物質不僅是構成了茶湯滋味的鮮爽口感,在加工的過程中,氨基酸的降解還能產生許多香氣物質。
所以,茶梗不僅有甜爽的滋味,還有獨特的香氣,適合單獨煮飲,也適合跟茶葉一起沖泡。挑揀茶梗時適當保留一些茶梗,有利於茶湯豐富的滋味和香氣。
◂3 ▸茶梗對茶的品質有什麼影響?
除了純芽的茶,茶梗可以說是在茶葉中很常見的一種東西。
烏龍茶要製成其特殊高揚的香氣,採摘的原料必須足夠成熟,一般採摘一芽三四葉,並帶有茶梗。製作的過程中,茶梗中的部分有效物質通過維管束運輸到葉片中,搖青時形成的紅梗紅邊,是烏龍茶香氣產生的必要條件。
黑茶的國家標準是明確規定了含梗量的,例如要求茯磚茶的含梗量在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十八之間。足夠的茶梗能增加黑茶的甜醇味,還能在壓制時形成空隙,避免壓制太緊而影響透氣性,茶梗的存在利於金花的形成。
因此,帶有茶葉梗並是不劣質茶的表現,適當的茶梗反而能提升茶葉品質,但也不是說茶梗越多越好,還需適當。對此我們不必對茶梗“梗梗於懷”,正確的看待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