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清明节回老家祭坟,沿途顺路看望了不少亲戚朋友,其中有八十多岁的老姑母和七十多岁的堂姑和姑父。
我家祖坟大都在江山景区红岩寨上,离堂姑家还有十多里山路,弯曲幽深的西峡是必经之处。如今景区建设,峡口以下一公里多已是公路,可以通车。峡口以上是行人栈道,有石砌台阶、木质阶梯和精致河桥,当年的崎岖山路和过河列石依稀可见。
离开堂姑家时,她叮嘱再三,返回时一定要来她家吃饭。第二天刚祭坟完毕,堂姑父就打电话说,饭已做好,熬的大糁子汤,问我们往回返了没有?
我们有堂叔,堂婶和堂弟一行六人再次到堂姑家,堂姑和姑父热情地摆上桌凳,端上地软包子和熬好的大糁子汤。这顿饭不算丰盛,但正如《朱子家训》所说: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 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看着桌上的美味,想着“量腹节所受”的古训,我只选择了一碗大糁子汤。
堂姑和姑父虽然一再让我再尝个包子,我自知不能消受,一大碗大糁子汤已足饱矣。看着堂姑,喝着可口的稀饭,不由得使我想起三十多年前当兵探家时,我揣着几颗奶糖去看望堂姑的父母——我的二爷爷和二奶奶,二奶奶也是用熬好的大糁子汤招待我。这两顿饭相隔三十多年,却是一样的味道,一样的深情!
人哪,一辈子有长有短,凭父母之精血而生,天食人以六气,地食人以五味。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乃后天之本。后天以饮食为养,每天都得吃饭。所以自古以来“官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不管是集体还是个体,这事哪事,吃饭乃头等大事。我幼年时记忆最深的是饥饿,几个生长关键期因营养缺乏而身体并不强健。如今步入老年,虽然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但各种食品不很安全,化肥、农药、防腐剂、添加添等种种污染,不得不使人时时处处加以防范。
像堂姑做的这种以石碾加工的大糁子熬的稀饭,在外地是绝对做不出来的。不但食材,加工方法,熬制方法不可复制,就是用水一项也无法解决。山区的纯天然矿泉水,经过商家的“包装”,运到外地也不纯了,新鲜度更是大打折扣。
所以,我们只能降低企望标准,从自身环境做起。为了自身健康,避免污染元素的摄入,尽可能自做自食,尽量不下馆子;每餐八分饱,尤其晚饭要吃早吃少,不使脾胃受伤。脾胃强健,余脏皆健,气血充足,经脉通畅,方可以安享天年!
YSL言书乐记于2019.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