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是清明之外祭祖的又一个重要民俗节日。传说阴间阎罗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到七月十五日,重新关上鬼门,这些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
我家乡人向来只说七月半,或说“鬼节”,并不曾有“中元节”之说。上元节也只说元宵或正月十五,至于十月十五日的下元节,已是无人问津、被彻底遗忘了。庄稼人只以朴素的习惯去延续风俗,至于其中意义,从来不做深究。若与他说三元节对应“三官”,所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恐怕是两眼对瞪,不知所云吧。
我小时候七月初一到十五这半个月,母亲对我们是有诸多限制的:不要单独出去玩,不要跨过别人烧的祭品,不要随便喊别人的名字,不要在室内打伞,不能在半夜对着镜子梳头等等。她说:七月鬼门关大门常开不闭,众鬼可以出游人间。小心驶得万年船,别出门招惹上了什么……而到了七月十四这天,母亲更是如临大敌,锅碗瓢盆都扣起来还不算,上面还得架把刀。她说这天是一年中阴气最重的一天,停留于荒郊野外会看到百鬼夜行的奇观。百鬼从奈何桥上过来,冥司点起大红灯笼引领他们,朝着阔别已久的阳界浩浩荡荡而来。第二天也就是七月十五,母亲便会带上我们,提上供点和纸钱,上完祖坟再去外婆家,晚上再到水塘边放走一艘点了一截蜡烛的纸船,最后如释重负地说:该收了,拿上钱在那边好好过吧……
佛教把七月十五这天称作盂兰盆节。“盂兰”是梵语的音译,为“倒悬”的意思,“盆”字则为汉语。“盂兰盆”就是为了解救倒悬之苦,把百味盛在盆中,供奉三宝。东汉初由印度传入我国的《佛说盂兰盆经》中,有一个目连救母的故事。目连原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有道心且孝顺,他的母亲青提夫人,家中甚富,然而吝啬贪婪,天天宰杀牲畜,大肆吃喝,从不修善。死后因罪孽深重被打入十八层地狱沦为饿鬼,给她吃的东西没到嘴中,便化成火炭。目连想救母亲却无计可施,十分悲哀,祈求于佛。佛陀就让目连于农历七月十五日设盂兰盆会,把百味五果放置盆中,借十方僧众之力进入地府送食,让母吃饱。目连孝感动天,靠集体的力量终于把母亲救出沉沦。于是有了七月十五设盂兰盆会,供养十方僧众以超度亡人的佛教仪式。可见盂兰盆节提倡的是布施,宣扬的是孝道。
物质至上的年代,孝道变成了某些人斗富的旗帜。五年前的鬼节我正巧在老家。那一天,香车塞道,万爆齐鸣,各式纸糊的、几可乱真的、生活中用得到的生活用品和金银珠宝在烛光的摇曳中付之一炬,场面很是壮观。母亲说“人有钱了,鬼也跟着享福”……
今天,我行走在古城的大街小巷,没有见到任何关于“今天是中元节”的提示,唱歌的、跳舞的、慢跑的、溜狗的……大家以自己的兴趣、节奏延续着往日的生活。打电话给母亲,她说自去年村上禁燃禁炮后,鬼节的生意彻底萧条了,“我都忘了今天是七月半”……
又一个面临消失的节日,无论悲喜,终将是来了,没有了鬼节,曾经的诸多禁忌还会有吗?佛教宣扬的布施与孝道又会以怎样的一种形式开示于人呢?……
(梅子于19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