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涅阳三水
无论是身体机制还是心理机制,对于阅读来说都有一个目的,那么我们的阅读,到底是为什么呢?
对于自己愿意阅读的人来说,和被别人逼着阅读的人来说,阅读目的是完全不一样的。
自己愿意读的是主动阅读,主动阅读终极目的是在阅读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尝受阅读的愉快。
被别人逼着阅读成为被动阅读,被动阅读的最常见的目的是从众心理,跟随着别人读书,别人读什么他也读什么,一种极为典型的被动阅读的心理。
2
想起来在教室里,经常在做的一种自我介绍,很多孩子提到了自己喜欢读书,但是读的什么书,从书中有什么收获都没有。
这样就是一种从众的心理,这样的文字,能够让人感受到,他多么喜爱读书,读书时是多么投入。
可是他具体读了什么书,从书中有什么样的收获,都是看不到的。
这就证明了一件事儿,他所谓的读书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或者把这样的读书作为与他人交谈的材料。
3
我们作为老师,就阅读的经验来说,读书在一日日的进行中,最重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呢?
阅读于我们来说,又是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首先就是提升了自己的语感。
语感就是读者对语言文字的意思的准确,灵敏,细腻的感受力。
语感与长期的阅读分不开,与自己的生活经验也是分不开,只有在不断的阅读中,自己的语感和作者能够相吻合,才能够真正接近阅读对象的旨趣。
4
其次,阅读能够提高我们的情感体验。
想起来网络中的一句非常流行的词儿:蓝瘦,香菇。
这的确是一种情感体验,是比较低级,被他没有经历过阅读的熏陶,没有经历过阅读当中的那种情感体验。
到你阅读的时长了,就能够喝阅读对象当中的表达达到一致,不是这种简单的“蓝瘦、香菇”两个词语来表达。
又想起来我们的孩子写作文,全家一个人怎么样的时候,还有一种表达:他是个好人。
一个“好”字涵盖了所有,一定是怎样的一种好,却无法道出来。
这就是典型不阅读的后果,对于阅读对象当中的情感价值,没有办法达到共鸣。长期的阅读则能够和作品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在一起,甚至达到惊人的相似。
5
阅读有利于我们储存信息。
我们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总会遇到一些和我们的经历相似的场景。
这种场景能够唤起我们的曾经的记忆,反过来,我们曾经的经验,又能够加深对这种文本的理解。
最后,阅读让我们学会表达。
古人一直都告诉我们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在告诉我们,我们在阅读中眼看手写,大脑的思考,这些实践活动是一系列相辅相成的关系。
读得多了,记得多了,思考得多了,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理解了语义,产生了共鸣,学会了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