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飒凯
记不清楚我从什么时候开始注重自己的举止,我想应该存在于每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段醒悟,都有一段故事。
小时候的家庭院落形式挨家挨户,小平房,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我的童年就在这里开始也在这里结束。时至今日,每每回忆小时候,留给我最深记忆的除了和小伙伴的玩耍,还有一位小伙伴的妈妈。在每个清晨、每个中午甚至是玩耍的时间都会有一个不和谐的声音震惊四座,“某某某,回家啦或者给我出来,你干啥去了”这些句子请你发挥想象用相距200米的距离喊出并清晰听到,是一个什么样的感觉。
小时候,我曾被这个喊声吓哭,其中包含着对这个伙伴的同情,也许我是不喜欢大嗓门的,直到现在。而妈妈从没有向那位家长一样对我大吼大叫,以至于有的时候我希望妈妈这样大声命令我,因为她从没有这样做过,每当这个时候,妈妈就会开玩笑的说:我要是那个样子你受的了么。
我知道我受不了,甚至会反抗,但妈妈每次说完这句话,我会更加的主动帮妈妈做事,减轻她的分担,只希望她能轻松一些。
到现在,我依然受不了大嗓门的一些人,有时候在遇见打电话恨不得让全天下都能知道的那些人,我内心深深地不悦。甚至只要超出了我适宜的分贝,我就会马上让他减小声音。
他们说我这是毛病,事多,可能是吧,有的时候我也很羡慕那些说话大嗓门的人,因为我说话声音并不是特别高,只需要让别人刚好听见。
我喜欢极度的安静和极度的热闹,妈妈了解我,每次我做自己事情时她都会小心翼翼,尽量不影响我,这就是亲妈,远非朋友们所能做到的。毕竟,除了亲妈,没有谁能时时刻刻的为你着想。
初中阶段,是叛逆阶段。对于叛逆期,我不是很了解,只觉得自己随大众一起判了逆,是流行叛逆,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叛逆。那一段时间,让我不想回想的事情就是对父母的态度。
喜欢与父母对着做,本来和谐的氛围我却非要挑出事情,一次喝汤的时候,我非要和电视中演的那样静静的喝,久而久之练成了,但妈妈到现在也一直是有声的,当时,我拐弯抹角的怪声怪气的的对妈妈说喝汤不要出声,听着有些烦躁。
说完我就后悔了,这事在当时那个阶段很多,事发后我就后悔,然后继续,然后继续后悔,长大了稍微懂事后,就想和妈妈讨论当时的我,但是我开不了口,只好加倍的用懂他们的方式爱护着他们。
最大的孝顺就是心平气和的与他们说话,不闲啰嗦,不嫌麻烦,在我教父母如何使用微信的时候,我惊喜的发现我会不厌其烦的教他们如何用,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嫌弃他们,可当初的伤疤他们会否还记得,那一段岁月是否会被抹平呢?
小时候,大人们对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慢点吃,没人跟你抢。可我是真的在抢么,并不是,我只是想快点吃完去找小伙伴们玩耍,快点吃完赶快做自己的事情。很少有这种情况,一家人一起动筷子,到最后一起收拾,刷锅洗碗。即使有,那情景也是模糊的无知的。
有一次,我过生日,在这之前,从来没有吃过生日蛋糕,那一晚,妈妈为我准备了几个小菜,爸爸下班后拉着我去买蛋糕,到现在我都记得那个蛋糕的奶油是硬的,蛋糕在我小时候还没有特别流行,所以放的时间有些长,硬了的奶油吃着特别腻,那个时候还有一种甜饮料叫做“老念康”,应该是这个名字,特别好喝。
我们一家人,爸爸喝酒,我和妈妈喝饮料,共同举杯,他们也是第一次对着我说祈福的话,希望我考试能有个不错的成绩,我也想表达对他俩的感激之情,但没有说出口,心里是五味杂陈的,也是第一次真切的感受到一家人一起吃饭的清晰深刻的感觉,整体的节奏把握的很好,到最后是我和妈妈一起收拾,一起刷碗。
每个人看见我都觉得我当过兵,如果我说没有当过兵,他们会说你适合去当兵。我想当兵的人最大特点就是腰杆挺直,浑身正气。按照这方面来说的话,我可能是这样的。
但这也源于小时候父母对我的管教。有一个和我同龄的发小,他的爸爸是个驼背的人,她的奶奶也是,几乎就是腿与身子90度,而他的爸爸就成了我们这里所有大人教育我们的对象,上课的时候不要驼背,要坐直,不然以后你以后就是那个样子,天真的我瞪着双眼使劲的点了点头。
直到现在,我看见我的同学们塌肩微坨就觉得自己很幸运,养成这样一个好习惯,也庆幸自己听了父母的话。
在大一的时候,我曾经纠结于到底是把手插在口袋中行走,还是双手下垂行走,还专门的去研究如何行走。
那一段时间真是不轻松,只要出门就感觉胳膊是多余的,腿也是多余的,都不会走路了,直到后来看见如何挺胸抬头,目视前方30米处,呼吸跟着脚步节奏,双手自然摇摆,脚步轻盈自信走,才逐渐的找到了节奏,虽然诸多的细节目前早已忘却……
今天分享了小时候与父母的一些事,这才发现内心深处的记忆一直没有被忘掉,反而随着文字的写出越发的深刻,此刻的我是沉默的,回忆着之前的点点滴滴,不想提及的冰冷的硬块逐渐消融……
父母虽然没多少文化,却在不知不觉中教会了我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