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身边的几个好友在经历/刚经历完分手。不管哪方提的分手,只要不是玩咖,双方都需要时间愈合,重建自己的生活。
在我看来,就算最终分手,也不能证明这段感情是失败的;就算最终白头到老,也未必可以说是成功。感情,或者说亲密关系,如同一面镜子,我们能照见自己的美好与丑陋、强大与懦弱,从中去洞察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种种。从而,能好地去理解他人、认识自己。能从感情中有所体悟、有所成长,就是收获与成功。
正文↓↓↓
凌晨,某妞在微信的闺蜜群里突然跳出来,“我在闹小情绪 ̄へ ̄ 说不上来,概括下来就是想到‘没有啥都契合的那个人’,感到特别郁闷。”
世界上真的存在那个与你什么都契合的“对的人”吗?
很多心灵鸡汤告诉我们:遇到“对的人”就是感觉那个人不会走。你怎么吵,怎么发脾气,怎么撒娇,怎么耍赖,你都知道他不会走。你不需要耍任何心机和手段去想怎样能安心拥有他,也不用去想怎么留住他的心、他的胃。你的心知道:他就是不会走。你放心的去爱,去拥有,去简单,去快乐。”
真的是这样的吗?
近来在看毛路的这本书《我们为什么会分手》,书中15对昔日恋人,恋爱时间长则6年,短则3个月,年龄跨度从18、9岁到奔四,有的是异国恋,有的是姐弟恋,还有的是婚外情。15对分手恋人,却是30种爱情观念,随意来感受下——
分手故事一 “爱得更多的那方没资格提要求”
她说:跟他的爱情,是最让我无法忘怀的一段。虽然已经过去了将近四年,但我仍然会常常想起他。我跟他在北京某音乐节上一见钟情。
他说:我不认为我们是一见钟情,对我来说,我们是这样开始的:我在音乐节上搭讪了一个长得不错的妞,跟她聊了聊,觉得她还挺有意思的,就经常约她出来。
分手故事四 “在想象中热恋,在想象中分手”
她说:这一切一切的迹象,仿佛都在将我引向一个结论:别傻了,你在他心里只是一个年轻的小姑娘,正好有一副还不赖的皮囊,可以供他工作之余解解闷。
他说:看完了她的述说,我倒是觉得,何止她爱的我,就连她恨的怨的我,也是她自己想象中的我。她给自己编了一出华丽的剧,抱着非黑即白的心态去看待我俩之间的问题,然后用她自己的方式,自以为“有尊严”地结束了一切。
你会惊讶地发现,性别视角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竟让同一段感情呈现出迥然不同的两种面貌,仿佛两个人谈的根本不是同一场恋爱。所以,最终他们分手,是因为彼此并不是那个“对的人”吗?
我认为不是。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那个你终会遇到的“对的人”。没有一个人出现的时间、地点、性格、外貌、学识、经济都碰巧那么恰恰好。即使遇见时的天时地利、天造地设,都会在不久后,发现越来越多的不合时宜。因为,你们终究是两个人,而不是另一个人的副本。
天天盼着“对的人”出现,潜台词就是只要一出现,幸福就立马敲门不再改变。
可是,爱情并非是“结果”而是“过程”。爱情不是一个在一起/不在一起的选择,而是一个怎样在一起的过程。
旁观这30个故事,更加让我了解到了人与人之间巨大的差异,相互理解的不易,以及想拥有幸福长久的亲密关系的困难。但这并不代表两个人无法拥有亲密与爱,也不意味着没有方法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去爱。
任何感情都会有矛盾与争执,就像我们的生活本身也充满各种挑战和不顺一样。很多炽热投入的恋情最后走向分手,并不是一开始不够爱,而是后来大家犯了很多错,总想着试图改变对方,没有坦诚自己的想法和心意,没有积极沟通,最后都无法冲过这些关卡,爱情也就戛然而止了。
“他人即地狱”,人与人之间的不理解是必然的。
因为每一个人的成长背景、地域文化、所受的教育……都是不同的,这些形成了我们自己的认知、价值观、思维方式与看问题的视角。相互理解是很困难的一件事。
正因为这样,我们更需要积极有效的沟通,需要彼此共同付出努力。学习如何让他人更好地理解自己,学习如何更好地去理解他人。在恋爱中,彼此理解,两颗心才会靠近和融合;彼此理解,这段关系才能变成各自的滋养而不是负能量。
正如书中所说:所有关系中的问题,不都是要靠两个人放下姿态,好好坐下来,敞开去谈,才能一起解决的吗?爱情,又或者缘分,世人总是把它神话了,神话成飘渺不定的东西。其实,所有的关系都是一样的,都需要关系双方的积极沟通,都需要确认你理解了对方,同时对方也理解了你。
爱情让人有了软肋,又有了盔甲。不懂得沟通,不懂得自省,你离好的感情会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