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经营幸福之家

《经营幸福之家》英文名就很有意思:Your Family Revealed。“revealed”是“被揭露”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你的家庭被揭开了”。

实际上这本书讲的是关于家庭系统的知识,这个跟我们平常听到的家庭系统排列不是一回事,因为家庭系统排列的有效性还有待证实。但是把家庭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待,这件事是对的。

也就是说,家庭系统是把系统论与心理学结合在一起的一门学问。

作者从事家庭咨询已经50多年。她说,在进行任何一个家庭咨询的时候,她都希望能够见到全家人。而她所谓的全家人不是说爸爸、妈妈和孩子这两代人,至少应该是三代人,就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再加上孩子,这时候才能够看出这个家里的问题究竟出在哪儿。

一个普通人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知识,通常会说是孩子出了问题,或者我太太出了问题,或者我出了问题。我们都认为是某一个人出了问题,但实际上人是生活在系统当中的,所以每一个人的问题,很有可能承载了整个系统背后的秘密。

这本书就是为了揭开这个秘密,它的目标是解码家庭,让我们了解这个系统及其动力。因为家庭是我们价值观、信仰的来源,我们从小到大都在接受家庭的影响。当你18岁离开家的时候,其实有很多东西已经很难改变了。因为我们是在一个环境当中长大的,这个浸润的过程是非常难以计算的,但是我们得知道这是我们的源头。

作者认为,每一个人的人生几乎都是好坏参半的,没有人能够绝对地说自己天生就特别幸福,有着完美的童年。为什么她这么说呢?因为她做咨询这么多年,在日常生活中也认识了很多人,没有见过一个人是没有烦恼的。所以,大多数人的人生一定都是好坏参半的。

而回到原点,并不主张过度地关注从前。也就是说,“原生家庭”这个词在我们今天看来很重要,我们都知道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很大,但是我们不能永远只活在原生家庭当中。

遇到任何问题,我们都说这是原生家庭造成的,把所有的“锅”都甩到20年30年前,这是没有用的。也就是说,我们得了解在过去发生了什么,但是一定要学会积极地活在当下。

只有我们今天做出选择,由此创造的未来才能够决定我们的人生。

什么叫作家庭价值观

家庭价值观是指:家庭的决心意志、愿景希望和目标规划;家庭如何支持家中的每一个人;家庭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任务,这些任务可能会引起家人之间的困惑和冲突,家庭如何应对发展任务,也是家庭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健康家庭并不是‘没有问题的家庭’,而是有韧性的家庭,这些家庭擅于利用手中的资源渡过困难或危机。

每一个家庭在成长的过程当中都会有两大类变化。

一类变化是可以预测的,比如说孩子长大、结婚、生子、离开家,这些是我们可以预测的;老人的老去、生病、去世,这些是每一个家庭基本上都可以预测的变化。

还有一类变化是不可预测的,比如说突然发生的一些打击,突然发生的一些事,突然搬离了一个城市,去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家庭成员突然失业,或者突然离婚,这些是不可预测的变化。而这些事情都会影响到一个家庭的系统结构。

“没有任何地方可以和家相提并论。”这是多萝西在《绿野仙踪》里的一句名言。所以,家庭给我们带来了人生全部的美好,同时也是绝大部分难过和委屈的来源。每一个人都曾经有过创伤。

作者说:我们当中有些人很幸运,没有经历过严重或频繁的创伤。但有些人很不幸,他们遭受过强烈的、毁灭性的情感创伤和心理创伤,并且创伤带来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他们也许经历过一件或几件创伤性事件,这些事件让他们情绪失控、麻木、极度焦虑、缺失与自我和他人的连接或丧失安全感。

更让人痛心的是,许多人遭受过严重的情感、身体和语言虐待,而这些创伤的罪魁祸首竟然是亲人。在我看来,家庭虐待是最深刻、最黑暗、最具毁灭性的背叛。

因为对于一个小孩子来讲,家庭里存在着这样封闭性的虐待,他是没法跟别人讲的,他非常恐惧,生活在极度的压抑之下。这些东西都是会让我们的家庭系统发生各种各样扭曲的原因。家庭系统是一个反馈的环,你做了什么样的事,它最终会反馈到你的价值观、态度上面,进而被你带到你的生活当中去。

弗兰西斯·培根曾经在《沉思录》里说:“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在家庭系统当中体现得特别明显。因为如果你对你的家庭系统一无所知,你完全不知道自己现在到底走在哪儿,你是处在一个迷宫当中的,所以我们经常会觉得莫名其妙,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就重复地走上一条老路。

而“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告诉我们,你得先了解,了解了才有治愈的可能性。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走入家庭系统去了解一番。

家庭当中会建立家长权威等级

作者在教授育儿课程的时候,经常会问她的学生:“假如你们是父母,那么你最希望让你的孩子在内心当中产生的感受是什么?请你们把它写下来。

很多人都会写“快乐”:我希望我的孩子快乐。相信这点很多人都认同。当大家拿起这张纸,绝大部分人写出快乐的时候,她就会在课堂上发出警报声,就是“嘀嘀嘀,错啦!错啦!这不是正确答案!”为什么呢?她说,真正正确的答案是安全感。

为什么安全感要比快乐重要得多?“当一个孩子感到安全时,他就能够自由地体验快乐,发挥创造力,拥有良好的自我价值、幽默感,心中也会充满爱。安全感也能让孩子充分地、自由地体验愤怒、失望和悲伤等负面情绪,并恰当地表达这些感受。”

相比而言,“快乐只是一种在心中突然爆发的短暂感觉。然而,当内心充满安全感时,我们会形成一种深刻而持久的认知,这种认知维系着我们存在的本质”。

溺爱就是不断地给孩子提供短暂的快乐,但是让孩子没有安全感。因为孩子所获得的所有这些短暂的溺爱,都是来自哭闹,来自折腾,来自不听话。这时候父母说,你不听话,我可以让你高兴一下,缓过这个劲儿就完了。

但实际上孩子并没有建立安全感,他没有被尊重,没有被倾听,没有人理解他,而这才是核心。“所以足够的安全感可以让孩子感受到:除了自己之外,还有其他人对家庭生活负责,这样才不会让孩子内心负担重重。当父母关心孩子的感受、愿望和需求时,孩子自然会感到安全。”

为什么在讲家庭权威建立的时候,首先要谈安全感呢?因为家庭权威的建立是能够给孩子带来安全感的。比如这个作者就说,其他人都觉得很奇怪,跟他们家很近的朋友就发现,从来没有发现她的孩子跟她之间产生争执,孩子长这么大了,没见过他们吵架。

为什么呢?因为在很小的时候他就知道,我小的时候要听爸爸的话,这是建立起来的一个秩序。而听爸爸的话并不是因为拳头,也不是因为吼叫,而是因为爱。

作者在家里跟她的几个儿子对话的时候,儿子说:“我想喝饮料行不行?”她说:“不行。”“为什么不行?”她说:“不行就是不行。”当她说“不行就是不行”的时候,她并不需要板起面孔来,并不需要大喊大叫,因为家里已经建立了这样一个秩序,她的孩子很信任她,所以不会产生权力的争夺。

这就是一个健康、良好的家庭系统的基础,就是我们首先能够建立出来这种权威等级。

大家切记,这种权威等级,绝对不是通过打人建立的,也不是通过吼人建立的,是通过建立理解、建立爱、愿意倾听。

有时候孩子真的会哭闹,孩子哭闹的时候,你要有点耐心,你需要能够倾听他,能够允许他说话,并且学会反映情感,告诉他“我能够理解你”,这时候孩子就愿意听你的话。

家庭的权威会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地转变。比如说等孩子到了十七八岁的时候,慢慢地,就自然转换到孩子可以自己负责的阶段了,他自己要有更多的话语权。从小到大,让孩子有更多的话语权,让孩子可以为自己的生活做决策,那么等他长大了以后,他自然而然就可以离开家,完成个体的脱离,这就是一个健康的家庭。

但是如果家庭权威没有建立,你会发现很多父母在孩子二三十岁的时候,还在跟孩子争夺这个权力,还在不断地试图进入孩子的生活,没有边界的限制。所以,家庭权威建立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基础。

家庭的功能风格一般有三种

第一种叫民主型家庭,第二种叫专制型家庭,第三种叫放任型家庭。

这三个家庭有什么区别呢?

民主型家庭里,孩子是可以发言的,孩子是可以发表意见的,孩子甚至可以发表跟父母不一样的意见,但是决策者一定是父母。民主型家庭矛盾会比较少,出现的问题会相对较少,但也不是说没有问题。而且民主型家庭有一个问题是什么呢?就是它的问题不容易浮现,因为它大部分事都做对了,所以它的问题会隐藏得更深。

专制型家庭的特点是,孩子没有发言权,一切东西都是父母拍板,父母只要一说你就得做,这叫专制型。第三种叫放任型。放任型基本上就是孩子说了算,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后两种家庭肯定会出更多问题,但是好处是曝光得快,而“看到问题就是解决问题的开始”,所以当问题更容易暴露出来的时候,这些人能更快去寻求专家的帮助。

家庭里边还分了很多子系统,就是整个家是一个大系统,然后分了很多子系统。比如说父母子系统(就是父母之间的关系),父子的子系统,母子的子系统,母女的子系统,兄妹的子系统,这是一个又一个的子系统。

家庭内部会存在一些边界

很多心理问题发生在哪儿呢?就发生在这个边界上,边界出现了问题,会导致很多痛苦的产生。

边界分明晰型、僵化型和纠缠型。

什么叫明晰型的边界呢?我们相互尊重,我知道这个边界在哪儿,我可以提出我的看法和想法,但是尊重你自己的选择,这叫明晰型的边界,这是相对健康的边界方式。

僵化型是什么呢?冷漠,就是不关我事,你少问我,你别烦我,那是你的事。你在家庭当中感觉没人关心你,感觉没有人在乎你的事,这就是典型的僵化型的边界。你很难跟自己的父母亲近,或者你跟自己的兄弟姐妹之间冷若冰霜,这就是僵化型的。

第三种叫纠缠型。纠缠型就是边界很模糊,最明显的特征是,有的家庭成员之间过于紧密,以至于侵犯到了对方应该决策的范畴。


在纠缠型当中,最常见的叫“跨代联盟”。比如说,爸爸和妈妈有矛盾,但是妈妈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是和儿子结盟,跟儿子说好咱们俩不要理爸爸。等爸爸回来不要管他,咱们看电视,别理他。咱们吃饭,吃完饭别给爸爸剩。这就是典型的跨代结盟。

跨代结盟会使得这个子系统变得不健康,因为原本是你和丈夫之间的事情,但是现在转化成了你和孩子以及孩子和丈夫之间的事情,就会把这件事情搞得更加复杂。

所以,建立明晰的边界,是建立健康家庭非常重要的事。

比如说,这个作者是家里边的长女。她16岁的时候,爸爸从屋顶摔下来住院了。住院以后,家里还有弟弟、妹妹和妈妈。她的妈妈有一个问题是什么呢?不敢开车。因为她妈妈有次刚一开车出门,一条大金毛窜出来,被她妈妈撞死了,于是她妈妈产生了心理阴影,说:“我不能开车,我一开车就害怕。”所以就把车钥匙给她。全家人采购食品,送弟弟妹妹上学,这些事情都变成了这个小姑娘的事。因为(在美国)她16岁可以开车了,所以她就要每天开着车接送弟妹、买菜。

她后来觉得不堪重负,为什么呢?因为一个16岁的姑娘毕竟还是个孩子,她还需要写作业,还需要跟同龄人出去玩,要参加聚会。所以她在那一刻决定,我不能承担这样的角色。

她觉得自己快要被压垮了,所以她把车钥匙丢给她妈,她说:“你去开车。”她妈妈说:“我不敢开车。”她说:“那我现在就陪你去兜风。”这姑娘非常聪明,她立刻陪她妈妈兜风,硬是让她的妈妈适应了开车这件事。因为她觉得自己不能一直站在家长的角度,她已经感受到自己错位了,妈妈把她当成了这个家庭里边的一个家长的角色来对待。这就是典型的边界模糊。

而边界僵硬也会有类似的问题。作者曾经遇到过一个来访者,这个男孩子高中毕业了。高中毕业后,他身上突然出现了非常严重的抑郁的现象,就是没劲儿,不想工作,不想学习,甚至想死。

作者通过访谈了解他们家到底什么情况,然后发现这是个单亲家庭,父亲早早地离开了家,妈妈抚养这个孩子长大。但是妈妈是一个大公司的首席执行官,所以一天到晚地忙着工作,能给这个孩子钱,但是没法陪他。

她看出来,这个孩子所产生的抑郁的症状来自孤独。也就是说边界僵硬,他身旁总是没有人陪,也没有人关爱他。所以作者的治疗方案是什么呢?“妈妈能不能每周有三天回家做饭?”她一说到这个,那个孩子眼睛就亮了,说:“我可以负责买菜。”这孩子可以负责买菜,然后妈妈早点下班,一周又能做三次饭,两个人在一块儿吃,这个孩子的精神状态就明显好转了。

所以有时候你看到一个人抑郁,问题并不在他的身上,而是这个边界出现了僵硬。所以子系统当中的边界要清晰,僵化也不行,纠缠也不行,这是很典型的容易出问题的地方。

家庭和家庭外部之间也有一个边界。家庭和外部世界的交流要么是开放,要么是封闭。但过度开放和过度封闭都是不行的。

什么叫过度开放?咱们有一个作者叫比尔·波特,就是写《空谷幽兰》的那个大爷。他小时候完全没有安全感,因为他们家就跟菜市场一样,每天门都敞开着,很多人来他们家,而且全是社会上的那些成年人,讨论着非常严肃的话题的那些人,他看着觉得都不是好人。

这些人每天在他们家出出入入,跟他爸爸讨论问题,所以他跟谁都不说话,他觉得这个家里边太恐怖了。他唯一能够信任的人是他们家的保姆。这就是一个家庭过于开放,过于开放之后导致没有了自己的空间,小孩子没有了安全感,没有了隐私。

一本书,叫《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那本书里边写了一个摩门教的家族,这家的女儿根本不能跟外边的人交流,不能去上学,只能在家待着,她的任务就是给大家做饭。这就是过于封闭。过于封闭会抑制这个人的大脑发育,会让这个人极其痛苦、压抑。所以,一个家的外部系统不能够过于开放,也不能过于封闭。

这里边有一点需要提示的,就是关于再婚的子系统,这个是现在很多人都很关心的话题。作者说:“在工作实践中,我发现再婚家庭会反复出现两大困境。第一个困境发生在刚刚重组的家庭中,再婚夫妻总是试图在新的家庭中发挥作用,就好像他们是一个从未发生过任何变故的、完整的核心家庭一样。”就是他们假装一切都没发生过,跟个新家庭是一样的。

“重组家庭需要面对的另一个困境是:继子女与自己亲生父母的关系,始终是继父母无法代替的,这一点让许多继父母很困惑。”除非继子女年纪很小,没有记事。“我在这里言简意赅地强调一条原则:孩子心中的父母一定是他们的亲生父母,特别是对刚组建的家庭中的青少年而言。”所以你要尊重他们之间也可能会有一个系统。这是关于系统和子系统的介绍。

家庭当中还会出现一个状况,叫功能过度和功能不足。什么叫作功能过度呢?“直升机”父母就是功能过度,就是父母把自己的功能发挥得太多了,一天到晚地都在忙活,一天到晚地一门心思扑在孩子身上,整个眼中没有自己的世界,没有自己的生活,全是孩子。功能过度会破坏子系统,会让孩子觉得不堪重负。

功能不足就是冷漠,就是我都随便你,我不管。

这个作者说:“我见过许多夫妻,他们在夫妻治疗中遇到的问题是:功能过度的一方心中充满着埋怨、受伤的感觉,并且经常感到孤独。而在很多时候,通常都是功能过度的一方拉着功能不足的一方一起来做咨询。功能过度的人通常形容他们的伴侣‘懒惰’或以自我为中心——这些很可能是事实。但在某些情况下,功能不足的人实际上正在竭尽全力让自己发挥作用,他们很可能已经处于极度悲伤和痛苦中,甚至可能患上了心理疾病,所以才会‘懒惰’或以自我为中心。”

“配偶/父母子系统中的关系越平等,家庭系统才会越健康。”也就是说,如果你对你的配偶不满,你觉得他功能不足,根本不管事,这时候你越强势,你吼得越多,你越是对他表达不满,你们之间的平衡就会越差,进而会导致这个家庭系统失衡。这个时候可能更多的是你需要思考一下,你是不是功能过度了,然后你是不是能够调高一下对方的能量状态,看看他最近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不是在工作或者家庭当中遇到了困难,他的父母(或其他任何地方)是不是给他施加了过大的压力,才会导致他功能不足。

这就是从系统的角度去看待家庭,一般有这么几个维度:边界、子系统和功能的问题。


家庭沟通问题

系统当中的信息交流方式,就叫作沟通。萨提亚认为家庭里边有五种沟通模式,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打岔型,还有一致型。哪个最好呢?一致型最好。一致型就是我心中所想和我的口头表达是一致的。

讨好型就是一个人总是卑微地仰望,卑微地乞求,做什么事都是在看别人的脸色,这种沟通方式是有问题的。

指责型就是居高临下,经常指责别人:什么事都是你们的不对,我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很多人家中往往会有这么一个人。

超理智型就是你说什么事我都跟你说理论,说什么事我都用统计数字来跟你理论,说曾经有什么什么人讲过是这样的。他们没有情感的交流,讲的全是道理。

还有一种叫打岔型,就是矛盾发生时他们会说:“看电影吧。”“咱们赶紧出去吧,那边等着呢。”他们不面对事实。这是常见的四种误区。

比较健康的沟通模式是一致型。

如果这个家里边的人压力很大,他往往不能够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能够一致地沟通。

每个家都有一套自己的沟通规则。有的家里边是绝对不允许把矛盾摆上桌面说的,有的家里边全是靠大喊大叫来解决的,有的家里边都是靠私下一对一的方式来解决的,有的家里边是开会来解决的……我们不能说这些规则中哪种规则一定好,但是我们知道哪些规则一定不好,书里列举了很多有问题的“破坏性沟通方式”。

第一个,埋怨。平时会有大量的埋怨,我说的这个不是偶尔埋怨,而是说埋怨成为一种模式:“都是你的错!”

第二个,贴标签。“你就是一个懒惰的人。”“你从来都不关心我。”这就是贴标签。

第三个,辱骂。我真的见过有的家里的家庭成员张口就骂人,这是辱骂。

第四个,谴责。“你就是故意的。”“你就是针对我。”

第五个,羞辱。“你从来没有做对过任何一件事。”

第六个,威胁。“下次你如果再这样,我就再也不理你了。”

第七个,读心术。什么叫读心术呢?“我知道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你就是想报复我。”“你不就是因为那件事吗?”这叫读心术。

第八个,提要求。“你现在!立刻!马上去做!”这是很屈辱的,你知道吗,在家庭当中用这样的方式去要求一个人,会给他人造成很屈辱的一种感受。

然后是不断抱怨,这跟前面的埋怨类似。

然后是过于克制。“我不会告诉你我为什么不高兴。”什么都不说,就是闷着,冷暴力。

然后是评判。“你是不是有毛病?”这样去指责对方。

然后是防御式沟通。防御式沟通就是不管你说什么,我就是反对:“我不会听你的。”

还有蔑视。“我根本不在乎,你爱怎么着怎么着吧。”

还有被动攻击。就是答应了但是不做,或者答应了慢慢做,或者不断地往后拖延,这叫被动攻击。

还有说谎。“我从来没说过,不是我说的。”

这些都是糟糕的沟通模式。

当沟通出现了问题以后,家里边就会出现难题。问题跟难题有什么区别,这个大家要搞清楚:问题会出现在任何一个家庭,每个家庭都会出现问题,但是好的家庭不会让问题变成难题。但是如果我们的家庭系统出现了状况,问题解决不了的话,它就会变成一个难题。

比如说有一对夫妻结婚三年了,跑来咨询。丈夫每天一回家,妻子就扑过来,要跟丈夫发泄心中的怨气:今天一天好烦,发生了很多事。这个丈夫在单位里职位也不高,受了一天的气,回到家听到这些,觉得好烦:你别跟我说这些。然后这个妻子就开始指责丈夫,双方就越吵越凶。实际上这个丈夫还挺温柔的,但问题是每天被这样批评,被这样吵,他也受不了。所以两个人闹到几乎要离婚的地步,来到这儿找作者咨询。

她观察了以后发现,这个难题是“夫妻俩在吵架,双方都感到不快乐和疏远”。所以,“被回避或尚未得到圆满解决的问题可能会升级为难题”。这原本只是个情感沟通的问题,现在变成了一个要离婚的难题。

怎么做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她出了一个很简单的主意。她说,丈夫每次回到家的时候,先别着急上楼,在车库里放个沙袋,下了车先打两下沙袋,发泄一下。发泄完进门以后拥抱一下妻子,然后说“我上楼换个衣服”。也就是你先拥抱,拥抱完了以后上楼换个衣服。在楼上换换衣服,从工作状态的西装换成睡衣,然后打开电脑看下邮件,玩会儿游戏,过个15分钟或半个小时再下楼。

这时候你恢复了元气,转换到了家庭模式,你再听妻子跟你讲一天到晚的家长里短,你就能够接受了。就经过这么一个小小的调整,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地变得融洽。因为他们俩并不是不相爱了,而是妻子觉得你为什么不听我说话。但丈夫觉得“我没精力啊,我累,我烦,我这还穿着西装,你就跟我说这些”。其实调整一下就好了。

所以要区分清楚问题和难题,找出家里边出现的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它,不要让问题发展成难题。

这里边我们给大家推荐一些书。因为这本书的篇幅有限,我们没法讲所有的工具。如果你想要解决你们家的问题的话,可以看看《非暴力沟通》《亲密关系》《幸福的婚姻》《幸福关系的7段旅程》和《好好恋爱》。这些书里边有大量的教你如何做的工具,可能能够帮助你去识别那些问题,并且解决那些问题。


家庭独立又紧密的身份认同

这个作者家里边有一句名言,是她奶奶讲的:我们既是孩子的根,又是孩子的翅膀。这句话说得特别好,所以她到现在一直都把这句话当成座右铭。就是好的家长一定会成为孩子的根,你的根在这儿;但是家人又会助力他飞得更远,既是根,又是翅膀。

人和人的交往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作者说,在子宫的时候就开始了。当一个人在子宫当中的时候,他跟自己的妈妈就已经开始交流了。尤其是他能够产生听觉、触觉的时候,他就开始跟妈妈交流了。

有的时候很多矛盾的发生,就是因为处理不好身份认同和亲密关系的问题,比如说多亲密算好。你们有没有试过,比如说你们到上海来工作了,然后妈妈在家里边很挂念,每天都要打电话。如果你每天都跟你妈妈打电话的话,请问,你的丈夫会有什么感觉?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过于亲密的问题。

如果我们没法跟母体脱离,我们永远都依附于我们的原生家庭,那么对于我们的新家庭成员来讲,他们就很难融进来,他们会觉得你跟你妈是一家人,自己是被排斥在外的。这就是很典型的过于亲密的问题。那么到底应该多亲密,这个度如何把握,这真是个难题,所以大家就知道孔子讲的中庸之道有多重要。做事要合适,这多重要。

“大约在孩子2岁的时候,就开始出现‘应该多紧密?’的问题。对于有些孩子来说,学会走路就意味着个体化的开始。”你们有没有观察过,2岁的孩子学走路时是什么样子,就是他走出去几步,他一定要回头看你。他为什么要回头看你呢?他要确认你在不在,他要确认你是不是关注着他,他是不是安全。如果安全的话,他再走,走一会儿跑回来。因为他始终在探索什么样的距离是合适的,这个分离到底分到什么程度。

“我们不能将所有的情况一概而论。虽然有些孩子在成年后依旧会选择与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生活在一起,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启程’失败。事实上,在这样的家庭中,成年子女留在家里对某些家庭成员来说是一种功能健康的选择。这种安排没有让家中的任何人牺牲自己的欲望和需求,相反还会让大家互惠互利,这才是关键所在。”所以,亲密与否不取决于物理距离。

大家知道现在有一种“职业”,我们戏称全职子女。就是这个孩子在社会上找不着工作,干脆在家里边照顾老人。照顾几个老人,那你一个月给我发七八千块钱也很正常,因为你从外头请一个阿姨也得这么多钱。大家把这个叫全职子女。很多人在讨论这个问题,说这就是“啃老”,只不过给“啃老”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但实际上这叫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这个是不是“啃老”,取决于什么呢?取决于他们之间的感受和关系。如果他们能够相互尊重,这个界限是明晰的,那么这样做,他们双方都很舒服,也没有感受到任何亏欠,没有内心过度地内疚和自责,这是一种健康的关系;但如果这里边充满着吵架,充满着怨恨,充满着自我牺牲感,一方觉得我吃了亏,另一方觉得我吃了亏,那这个关系就是有问题的。我们不能简单地从表面的物理远近来判断分离与否。

这里的核心是人格的独立,就是你是不是长大了,你是不是成功地从母体当中分化出来的,这个是自我分化问题。

我们经常会说一个人没长大,什么叫作没长大?就是他没有完成自我分化,他始终都是一个小孩子的状态。

比如说一个人特别易怒,易怒其实是一个很典型的没有自我分化的特征。他做任何事都考虑别人会怎么说,别人会怎么评价,所以他得通过表达自己的愤怒来宣示自己的立场。

你看,小孩子一般出了事,第一反应是告状:“我要告状!”告状的好处是什么呢?“老师,我没错。”你看,他没有完成一个长大的过程,没有实现自我分化,没有获得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

自我分化的定义是,一个人将自己的情感和智力功能与家庭功能区分开的能力,从而在不丧失情感连接能力的情况下实现独立和成熟。

“个体分化程度越高,对身份认同的接受程度就越高,身份认同带来的安全感就越充足,因此就不太可能牺牲自己的欲望和需求来换取爱和接纳。”这句话太重要了。“牺牲自己的欲望和需求来换取爱和接纳”,有没有让你们想起一本书的书名,叫《被讨厌的勇气》。

一个人长大了,有一个非常典型的特点是,他可以做一些让你不高兴的事。你不高兴跟我没关系,因为这是我的权利,这是我该做的事情,我不需要委屈我自己,牺牲我所有的东西,只是为了获取那么一点点爱,让你们都说我好,我不需要。这就是自我分化完成的一个表现。

“如果一个成年人没有成功地完成自我分化,那么这个人就不能自由地做自己,也不能感受自己的真正身份。换句话说,这个成年人无法和自己建立真正的连接!”他永远生活在别人的评价之下,永远都在看其他人的眉高眼低,看别人怎么评论,他总是担心会失去别人对他的爱和尊敬,因为他在这方面太匮乏了。这就是自我分化的问题。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从家庭里边长大以后,都要开始慢慢地学会独立,从家庭里边独立出来。我们跟家里人的关系,就是我们说的根和翅膀的关系,它给我带来了动力,它让我觉得有归宿,但是我已经长大了,我需要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我需要离开这个原生家庭了。

“一个人在情感上的反应和应对是决定分化程度的关键因素。如果一个人明白他可以选择如何对一种情绪做出反应,而不是被情绪驱使,那么他就不太可能被情绪控制。而他的情绪反应程度也会有所下降,这个人也就成了自己的主人。”

“作为人类,我们同时拥有情绪能力和思考能力。”所以当你是一个成年人的时候,你就不能够只让你的情绪能力做主了,你需要调动你的思考能力来平衡你的情绪能力。

“我们一定要放弃这样的想法:我们必须让别人赞同我们、理解我们;改变别人的行为,才能满足我们的内心需要;让别人按照我们的方式,我才会感觉良好。”这就是武志红老师讲的“自恋型人格”。

当你没长大的时候,你就特别希望拉帮结派,特别希望跟认同自己的人在一起,然后去打击那些不认同自己的人,因为你觉得只要大家都听话了,大家都跟我一样了,这个世界就太平了。但实际上这会给自己和他人都造成巨大的痛苦。

当我们遇到了情感包围,其他人试图控制你,试图让你跟他一致,试图让你跟他的想法保持高度的配合时,你就会逃避,你就想离开,因为没有人愿意被别人控制。这就是很多家庭系统当中,紧密度非常难以把握的原因。

因为你要同时找到两个都很成熟的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往往是在婚姻中逐渐地成熟,我们很少有人是成熟了以后才结婚,都是在婚姻当中才慢慢地变得成熟。所以吵架是正常的事,大家也不要非得追求“完美婚姻”。

比如说这里边有一个例子,过于紧密的情感关系会怎么样呢?有一个女孩上大学二年级,她妈妈病危,她就回家了。回家以后过了6个月,妈妈去世了。去世之后,哥哥就回到学校接着上学了,但是她就没法回到学校,因为她总是觉得放心不下她爸爸,后来发展到她都要辍学了。他们来见这个心理医生的时候,心理医生就跟她爸爸谈。

她爸爸满口说的都是:“我让她去上学,她就是不去。”“她早就应该回去上学了,我跟她说不要考虑我,赶紧去。”但是聊着聊着,她爸爸就说:“我离开她妈妈以后都活不下去,我不知道一个人该怎么生活。”显意识当中,他知道女儿应该去上学,但在潜意识当中,他希望女儿能够顶替妈妈的位置安慰他,能够在家里陪伴他,这就是过于紧密。这个女儿不应该承担妈妈的责任。所以,过于紧密经常会带来很多莫名其妙的束缚。

“在关系纠缠的家庭中,每个人都被过度保护,这种过度保护令人窒息。每个人都必须观点一致,否则家庭成员们就会觉得整个家庭遭遇了危机。生活在纠缠家庭系统中的孩子,可能难以形成清晰的自我意识。……在与别人相处时,他们可能会变得过度依赖,可能会缺乏自信、不够自立。

然而,一旦他们反抗,另一个家庭成员(通常是父母)可能会变得抑郁或焦虑。”就是你要从这么一个纠缠的家庭当中站出来说“我出走了,我不跟你们玩了”,剩下的人会特别不适应。所以这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果太过疏远,也会使得一个人缺乏支持。就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浅尝辄止的,泛泛之交的。比如说,你遇到了什么问题,给你妈打个电话,你妈说“我知道了,保重身体啊”,然后把电话挂了。你觉得某件事困难好大,但是家里人只跟你说“加油”就完了,就是跟其他人没什么区别,那他体现不到一个家庭成员的这种支持力度。

所以,“健康的发展轨迹允许孩子成长为一个在情感上独立的人,他可以有自己的思想,体验自己的感受,同时可以与家人保持情感联系”。

这个只能说到这个程度,这个世界上大量的事情就是模糊的,所以我们要能够通过跟孩子之间从小到大的相互尊重、倾听、爱,到授权、放权,允许他独立。让他爱你们,但是可以离开你们,这就是这件事情最高级的地方,但也最难的地方。

爱是一件说起来很容易,但是做起来挺难的事,既让他爱你,但是他离开你又不会有心理负担。有很多人会觉得你爱我,那你离开我就是背叛我。你看,变成道德绑架了。这个世界美妙和好玩的地方就在这儿。

家庭著名的三角关系

你们坐的这个凳子,假如只有两条腿,你觉得会怎么样?如果只有两条腿,你肯定坐不住,它就倒了。所以很自然地,我们把它做成了至少三条腿。

因此在家庭当中,我们刚才说两个人的子系统之间要么紧密,要么疏远,这个紧密和疏远的关系很难把握——如果只有两方的话就很难把握,于是人们会很自然地拉进第三方,这样就形成一个三角形。形成三角形之后,往往这个结构就稳固了。

“健康的家庭系统是为个人服务的。在不健康的家庭系统中,个人反而为系统服务”,也就是说,要牺牲某一个人或者某几个人。“如果三角中的一个或多个人的安全、保障和自由被剥夺了,那么这个三角便是有害的。”

因为最常见的三角是父母和孩子,所以最常见的三种问题是:第一个,孩子成为安慰剂,也就是和平缔造者、拯救者。你们发现有的孩子特别照顾父母的情绪,他整天担心父母吵架,只要父母吵架,这个孩子就跳出来,要么扮演天使的角色,要么折腾点小问题,让父母来骂自己,骂完自己之后他们俩不生气了,但这个孩子生活得很累,因为他天天在努力地维系着父母的关系。

第二个,孩子成为养育者。养育者就是“父母化的孩子”。你不应该让他承担这么大的责任,因为他不能够成为父母。

第三个,孩子成为关注焦点,这里说的是有问题的孩子。有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是因为父母在闹离婚。其实离婚这件事情,在今天这个社会上来讲,接受度已经很高了,大多数人都能够接受一个离婚的家庭。但是对于孩子来讲,他可能希望自己的父母在一起,所以他可能表面上说没关系,你们离婚对我没影响,但是他潜意识当中会让自己出问题,然后让父母为了他能够有更多的接触机会,有更多可能在一起的状况。这个在心理咨询的案例当中非常多,在很多书籍、报告里都有这样案例的呈现。

“一旦我们识别出三角关系,就可以做出一些选择。你可以决定是否要继续留在三角关系中。如果你决定留下,你可以选择你想要以什么姿态存在于三角关系之中。

此外,你不必承担另外两方的焦虑,但可以和三角关系当中的其他人做开放的交流。”

这里边什么最重要呢?觉察是第一步,就是你得首先能够知道这个三角关系的存在,你才有可能让自己去调整,让自己能够更健康地处在这个关系当中。

还有一个更大的三角关系,就是大家庭的三角关系。这里会出现三角缠关系。你看,祖母、姑妈、爸爸、小姨子、女婿,各式各样的关系,呈三角形缠在这个家庭当中,就会变得非常复杂。每个家庭都可能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三角关系,在做家庭治疗和诊断的时候,要尽可能地了解谁对这个家很重要,谁在影响着这个家里的人的言行。

还有一个被很多人逐渐关注到的三角关系,就是和手机的三角关系。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跟手机比跟人更亲,你会觉得这个配偶好像没有跟我生活在一起,他每天生活在屏幕当中,只要有时间就刷手机。他刷什么你也不知道,你也不能拿他的手机来看。这会让另外一方觉得非常孤独。这是被手机“绑架”了,这也是一种新生的三角关系的状况。

了解了这些结构和关系以后,我们要知道还有一种家庭动力当中的力量,叫作亏欠。

在每一个家里,人和人之间其实都有一个账本,这个账本没有人拿笔记(可能也有人记,但是绝大部分人不会拿笔记),是在内心当中会有这样的一个账本,包括一些义务、期望、债务、遗产。

什么是遗产?不光是继承下来的钱是遗产,很多家族的信念、家族的理想,这些都是遗产。

比如说,我知道一个家族,他们家的孩子都得考公务员。其中有几个孩子不愿意考公务员,然后就反抗,为此做了很多事。过了30岁以后,他们老老实实地回来考公务员,因为家里的力量极强。

你不考公务员,你混得再好,你赚再多的钱,你在这个家里边不受尊敬,没人重视你,因为最上边的那个老人家每天重视的都是这件事。这其实就是一种遗产,一种力量。一个家里边经常会出现这种账本,给你记着这个账。

家庭账本中还包括忠诚。作者举例子说,最显化的忠诚就是黑手党。你们看电影《教父》里边在这一个家庭里,你必须保持忠诚。如果你不忠诚,你就会被这个家庭驱逐。当然,我们普通人家不会是黑手党。而黑手党所表现的就是显化的忠诚。

还包括悲伤。作者的奶奶每次在耶稣受难日那天,会烤一个很香的十字架形的面包——十字面包,所以她从小就闻着那个面包的香味过耶稣受难日。后来她奶奶去世了,她也没觉得特别悲伤,因为奶奶年纪大了,是寿终正寝。

直到后来有一天,正好赶上耶稣受难日,她就想去面包店买一个十字面包,回家跟孩子一块儿吃。结果就在面包店里边闻到那个十字面包的香味时,她的眼泪哗地一下子流下来,抑制不住的悲伤、痛苦的情绪泛上心头。我们可能继承了很多这样的悲伤在内心当中,但是我们不知道,它被我们压抑下来了。

还包括关于金钱的关系。金钱当然是一种遗产,而金钱也会带来很多的矛盾。作者说:“金钱可以被当作奖励,也可以被用作操纵、控制和惩罚。有些成年子女可能觉得自己理应得到父母的经济支持或礼物,也会因此对父母心怀感激。

而有些成年子女在和父母相处时,可能会表现得与真实自我不一致,因此父母的经济支持可能会让他们感到约束和负担。

此外,还有一些人,会因为父母在经济上的帮助而感到尴尬或羞愧。但也有一些家庭,如果家中的某个成年子女在经济上仍然需要帮助,父母、祖父母、兄弟姐妹或其他亲戚可能都会感到不满。”所以,因为钱产生矛盾的状况,也是一个很常见的情况。

“在治疗中,夫妻经常提到的五个问题是:性、家务、在一起的时间、姻亲和金钱。”这是夫妻之间经常出问题的几个点。

我们有时候会无意识地忠诚于自己的过去。这里边有一个典型的案例,是一个15岁的男孩本。本到了15岁的时候,突然开始酗酒,而且每次喝完了以后吐得很严重。他的妈妈很担心,他自己也很担心,所以他妈妈就带他来找作者看病。

后来作者发现,本的父母在他7岁的时候就离婚了,他的爸爸离婚以后其实就很少再跟他们来往了,原因是这个父亲被人们称作一个“暴躁的”酒鬼。在最近三年里,本已经联系不到他的父亲。所有人都跟本讲,你跟你爸爸很像,你长得跟你爸爸很像。所以本说:“大家都告诉我,我就像我父亲一样,我的父亲性格外向风趣,常常是聚会上的焦点人物。”

但是,本不知道怎么跟他的父亲建立起联系。所以作者说:“本,我在想,你和父亲始终血脉相连,你在内心深处对他非常敬重,但除了酗酒,你是否还有其他方式可以表达你和他的联结和你对他的敬意呢?”

这个孩子豁然开朗。因为本对他的父亲的了解就是他爸爸爱喝酒,所以他天然地就喝酒,然后用这种方式在潜意识当中去建立跟父亲之间的连接。

我也见过我身边有的孩子,他不喜欢他爸爸,他整天说他爸爸不对,因为他爸爸老喝酒,喝了酒以后还揍他,但是这个孩子也喝酒。这其实是一种认同,就是他希望能够爱自己的爸爸,他希望能够像自己的爸爸,因为爸爸经常是孩子的偶像,所以潜意识当中他会认同他爸爸的行为,一方面嘴上说讨厌爸爸喝酒,实际的行为是自己也喝酒。

所以,这种继承,这种对于上一代无意识的忠诚,有时候真的会造成无意识的动力的失衡,造成痛苦。

那么,怎么才能够免除这些债务?作者说,最重要的是你要问问自己,免除债务的代价有多大,你愿不愿意接受免除这个债务的代价。

而免除债务最有效的方法就叫宽恕。如果你能够接纳,能够宽恕、放下,那很多债务其实都是无形的。

而你如果不了解这种无形的债务,你就没办法宽恕,你甚至都不知道该宽恕什么,这就是我们要回到原点去了解我们的家庭结构、家庭动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父子之间,手足之间,夫妻之间,有时候都会有很多这样无形的账本。

还有一种状态叫姻亲忠诚三角,就是结了婚以后,因为有了姻亲,这时候会形成很多三角形。

比如说理想化父亲的三角关系,如果女儿跟自己的父亲的亲密程度超过和丈夫的亲密程度,或者说她更崇拜自己的父亲,她有一个理想化父亲的人格,那么往往会把丈夫交给父亲。也就是说,丈夫跟岳父之间走得很近,两个人甚至形影不离,做同一项事业,在同一家公司里工作,这形成一个岳父-女婿-女儿的这种三角关系。

还有闺蜜母亲三角关系,就是媳妇-婆婆-儿子。儿子好像有两个妈妈一样,有两个女人在同时照顾他的生活,有两个女人同时在家里边做主,因为妈妈对这个家介入得太深,会形成这么一种三角关系。

“‘姻亲三角’的核心问题是‘依恋程度’和‘谁拥有权威影响力’。

如果配偶中有一方与原生家庭成员的关系过于亲密,另一方极有可能感觉自己是个局外人。一旦夫妻双方发生冲突或婚姻遇到问题,这些由忠诚维系的三角关系可能会让他们更难修复关系,还可能会导致夫妻关系破裂。通常情况下,一旦家庭成员卷入夫妻之间的冲突,关系修复就会更加困难。”

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你要愿意找的话,那简直比比皆是,因为能够处理好自己和原生家庭以及和新家庭的关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很多人是完全凭本能在处理问题。凭本能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你就会经常做错,因为你不知道你的重心应该放在新家庭里边,你应该学会适度地脱离原生家庭。你得有独立的人格,得过自己的人生,否则你对周围的人都是伤害。这就是亏欠的问题。

家庭的秘密

还有一个小问题,但是很重要,就是家庭的秘密。所有家庭都会有秘密,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秘密。那么,是保守秘密好,还是公开秘密好?不一定,保守和公开各有利弊。

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秘密,他也会失去幸福感。你说我的生活完全没有秘密,我这个人生活得毫无秘密,什么事别人都知道,那你一定是个木偶吧?你一定是个纸片人,才会如此透明。所以当你失去了所有秘密的时候,你会变得不幸。但是如果你有很多秘密,什么都不能问,什么事都不能跟别人说,也会很痛苦。所以,秘密对于一个家庭来讲是非常微妙的。

什么叫家庭秘密?

“家庭秘密通常包含以下要素:第一,家庭中有一个或多个人在保守秘密;第二,家庭中有一个或多个人并不知道秘密,但会受到秘密的影响;第三,被秘密涉及或影响到的其他人与秘密并没有直接关系;第四,秘密涉及的主题。”这几个是关于秘密这件事的核心的研究点。“人人都有权利维护自己的隐私。……如果没有隐私,一个人可能会失去一些自我意识和幸福感。”也就是全无秘密的人也就全无幸福可言了。

保守秘密最常见的两种方式是说谎和隐瞒。说谎的时候我们会给出错误信息,隐瞒的时候我们会省略相关信息。这是两种策略。

“在大多数时候,一个人保守秘密的原因是他担心秘密被别人知道后,自己可能会失去一些东西,因此想通过守住秘密来保护自己。也有一些时候,当一个人下决心去保守秘密时,他的内心中可能很想要保护别人。

然而,还有一种情况是:一个人把保守秘密合理化,认为他是为了保护别人,而实际上他只是想保护自己。”你看,很复杂。有人保守秘密是高尚的:我就是为了保护别人。但实际上可能这只是一个理由,他最终是为了保护自己。这也是很多电影的主题。

作者说:“我一向强烈主张维护个人隐私权。根据我的经验,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秘密。”但是也有一些破坏性的秘密,就是如果把它长期压抑在这个家庭当中的话,会对某些家庭成员造成损伤。

比如说有一个男孩,他的姨妈去世了,他特别难过,他不明白为什么他的姨妈去世会让他如此痛苦、如此难过。后来他的妈妈跟他讲,说姨妈是你的亲生母亲,这个家里边的秘密就是姨妈才是你的妈妈。但是当年因为生下你的时候,她还有一些别的问题没有解决,所以是我在抚养,实际上我是你的姨妈——就是他的妈妈是他的姨妈,而他的姨妈是他的妈妈。这就是破坏性秘密,这种秘密会让一个人莫名其妙地痛苦,但他不知道为什么。

书里还有一个案例。有一个母亲对于女儿谈恋爱非常介意,为这件事跟女儿产生了极强烈的矛盾,导致女儿说那我叛逆了,我不回家了,你管得也太多了。没办法,父母只好带着女儿来做心理咨询。

做心理咨询的时候,心理医生就问这位母亲,到底是什么问题会让你这么介意?因为一个女孩长大了要去约会,这是很正常的事,所有人长大了都会憧憬爱情。

经过一再地安全感的塑造和提问,这个妈妈才说了出来,因为她在结婚前曾经早恋过,而且早恋生下了一个孩子,她没有把这个孩子养大,而是送人了,这是她内心当中的一个巨大的伤痛。她认为这个伤痛对她现在的家庭的成员也是有伤害的。所以她对于自己的女儿出去与人交往这件事情,就变得极其敏感,会大发雷霆。

当她把这些事说出来了以后,她的丈夫接纳了她。她的丈夫说这是过去的事,已经过去了,没关系,都这么多年了。然后他们决定把这个秘密分享给自己的女儿。如果不把它说出来的话,女儿就不明白为什么母亲会这样对自己,母亲也不会对女儿释怀。像这种秘密如果一直放在那儿,它就像一个疙瘩,这个疙瘩如果不被解开,这个家就永远得绕着走,所以很痛苦。

这种带有羞耻感的秘密,往往跟另外一种感觉有关,就是内疚。人有秘密就会产生内疚。羞耻和内疚经常被混淆。

有的心理咨询师说,内疚是一种没有用的情绪。但实际上这个作者说,当一个人做错事的时候,感觉内疚是一种合适且合情合理的反应。但是如果是没有悔恨的内疚,往往是不起作用的。只有感受到悔恨和悲伤,才会为治愈铺平道路。像这个妈妈这种状况,如果她能够坦诚地把自己的悔恨、自己的内疚都讲出来,她反而能够打动女儿的心。这就是关于秘密这件事的内容。

家庭里边的故事、神话和仪式

我们小时候在家里都会听到很多传说,是关于我们没有见过的人。比如说,作者的外婆52岁就去世了,所以她生下来没有见过她的外婆。但是所有人都跟她说,你跟你外婆长得好像。你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别人告诉她说你跟你外婆长得好像,但她没见过她的外婆。

但她会认同说,我外婆52岁去世,那我是不是也活不了太大年纪?她就计算着自己的年龄,当她过了52岁的时候,她长出了一口气,我终于活过了我的外婆。这就是故事的力量。

而且很多家庭里的传说,我们都分不清是真的还是假的,就是传着传着,传了几代以后就变味了。有时候你去找那个当时在场的人确认,他也说得稀里糊涂,因为人的记忆有时候是模糊的。但是就是这些模模糊糊的传说和故事,也会给一个孩子的内心带来相应的影响。所以你们家应该有一些健康一点的、好一点的传说,别把自己的家族史说得太失败、太糟糕,让孩子们能够受到一点积极影响。

家庭格言也是一样。假如你们家的格言是“天塌下来了有高个的顶着”,这很好,你们家的人想得很开。我们家经常讲:“除了死法,都是活法。”你看,很好,永远想得开。“车到山前必有路”,没问题。但是如果你们家的格言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你们家的家族格言如果是保守的、封闭的,甚至暴力的,那也会对你们的家庭产生影响。所以,家族的格言也会影响这个家庭的动力和结构。

最后作者说,我们研究这一切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她说有一个黑人女作家叫安杰洛,她说过一句话:

“你可能无法控制那些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但你可以选择不被它们拖累。”

就是我们没法控制外部世界,我们有时候会“人在屋里坐,祸从天上来”,有时候有一些事或者打击会莫名其妙地突然降临到我们的头上,但是我们可以选择不被它拖累,这是我们的选择权。

而要能够具备不被它拖累的能力,你需要知识的帮助。你得知道这些运作的道理,你才能够更加系统地去看待你的生活。如果你要帮助你的亲人、朋友,你也要能够更加系统地去看待他的生活,而不是只看他面临着什么样的状况。

希望这本书不会给你造成更多的困惑,而是让你能够更加清醒、明晰地看到你的现实生活,并且快乐地活在当下的世界。

随笔/恒之馨(整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4,377评论 6 496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390评论 3 38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9,967评论 0 34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344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441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492评论 1 29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497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274评论 0 26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732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008评论 2 32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184评论 1 342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837评论 4 337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20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56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07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056评论 2 365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074评论 2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