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里话亲情:妈在,家就在
今年的重阳节,我陪妈妈一起度过。
1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我的眼里,妈妈变成了一个老人,一个需要子女关怀的老人。
也许是爸爸离开的那一刻,也许是我初为人母的那一天,也许是外公外婆都离开以后。
我们家兄弟姐妹七个,典型的农村家庭。最小的弟弟出生后,计划生育政策也开始了。
因为上边有姐姐们,很多事情不需要我去面对。父母能做的父母会毫无怨言地去做好。父母没有精力做的,姐姐们会跟着操劳。
而我,一直都是那个在外求学的女孩,和宝贝弟弟们一起被骄纵着,被宠爱着。
即使后来成家了,我依然还是父母眼里的小女孩。什么家务事情都不需要我参与,走亲访友的事情也从来没有轮到我头上。
那时候,在我眼里,父母是最年轻的长辈,和所有别人家的父母一样,是家里的顶梁柱,是孩子们依靠的大树,是赡养爷爷奶奶辈的中坚力量。他们似乎一直都是多功能的,似乎永远都不会衰老。
我知道听父母的话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孝顺,我就努力成为父母希望我成为的那个样子。
但我从来没有刻意想过我应该去孝顺父母、关照父母,更没想着去呵护父母。因为我觉得无论能力还是思维,我都无法帮到他们。反而他们会给予我很多的关怀和呵护。
就在我懵懵懂懂放纵着、纠缠着青春的时候,父亲被突如其来的病魔带走了,我一下子感到了妈妈的无助与苍老,也一下子感到自己需要赶快成长!
后来,我自己做了母亲,在陪伴抚育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步一步体会到了做父母的不易,常常回味自己的爸爸妈妈曾经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感恩之情越来越深。
再后来,年逾九旬的外公也走了,妈妈成了我们家最年长的人,她的老态与无助越来越明显起来。
她会不经意间无能为力地叹息,她会在某一处身体不适的时候手足无措,她会在子女发生事情的时候一言不发,默默垂泪……
妈妈,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变成一个老年人。
2
记得今年夏天的某一天,我在小区里听到两个年轻女子的对话,其中一个在骂自己的妈妈。
“我妈真讨厌,老是给孩子吃一些让我难以接受的食物,可她偏偏说是农家饭,孩子吃了会生龙活虎。”
这是已经成家有了孩子的女子。
我在内心震撼她如此不懂事的同时,却又有点羡慕她,我羡慕她的妈妈还能强壮到让她“嫌弃”。
当时的我,真想告诉她,你好幸福哦,你还有一个可以让你随意指责的妈妈。而我,已经不再忍心指责一句我的妈妈了。
我的妈妈虽然依然能够做饭收拾家,但妈妈思想上的无助,时刻在提醒我们,她已经没有了抵御别人施压的能力,她到了需要子女呵护的年纪了。
陪着妈妈聊聊家常,陪着妈妈对抗身体机能的衰败,陪着妈妈缓解情绪上的恐惧与不安,成为我们这些做子女的责任。哪里舍得再去呵斥妈妈半句!
您把我养大,已经成为过去式。我陪您变老,却是现在进行时。
守着年迈的妈妈慢慢变得更老,一起看花开花落,一起度过春夏秋冬,一起体会人间冷暖,何尝不是一种岁月静好!
3
同学聚会的时候,看着记忆中青葱岁月里的那些稚嫩的容颜变得苍老憔悴,不由地都会感叹一声:我们老了。
我们已经逐步步入中年,晚辈们相继开始成家立业,我们身体的发福与心态的转变都意味着我们的青春不再,激昂不再。
处于这个尴尬岁月里的我们,上有老下有小。在这样一个夹缝里,担心孩子还需要我们的帮助与扶持,牵挂年老的父母需要我们的陪伴,所谓的追求个人自我价值的那个宏伟目标,已经越来越远,越来越模糊。
可转念一想,我们的父辈们很健康快乐地生活着,我们有何资格说老?只要妈妈在,我依然是她的不懂事的女儿,依然需要她的指点与教诲,依然可以孩子气地和妈妈撒娇。
当我感觉体力很差,对自己很悲观失望的时候,是妈妈引导我要正确对待身体的病痛,合理安排饮食、生活规律,身体就会慢慢有所改善。她用她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人的身体也有低潮期,也会有那么几年柔弱,但过了那段时间,身体还会结实健康起来。
妈妈说,“如果你觉得自己已经衰老了,那妈妈我又该怎么办?”
是啊,如果我不打起精神来,好好度过我的更年期,我怎么去精力充沛地陪伴妈妈度过她的晚年?
4
孔子:“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意思是:“父母年迈在世,尽量不长期在外地。不得已,必须告诉父母去哪里,为什么去,什么时候回来。并安排好父母的供养。”
老家有个亲戚,连续生了五个姑娘后,终于如愿生了儿子。三代单传的儿子非常争气,从小山村一路求学求到了美国留学。
不清楚他在美国有多优秀多努力,他靠自己的能力拿到了美国的绿卡,并把妻子也带了出去。他终于通过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离开了祖祖辈辈都依赖着的黄土地,他把家安在了美国。
村民奔走相告传递着这一喜讯。父母高兴的合不拢嘴。有这样争气的孩子,谁家不高兴,谁家不羡慕!
然而,农民出身的父母,依然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除了出嫁的女儿们偶尔回来照应一下,他们没有享受过一天儿子儿孙绕膝而坐的天伦之乐。
甚至在父母临终的时候,儿子却依然远在美国。我们无法知道他的父母临终时候有没有失望过,只是家人和村民们连声叹息:儿子太优秀了,以至于父母连一点光都没有沾到。这样的儿子,没有也罢!
“赖儿担的水来,赖媳妇端的米来”,这是农村人对子女最基本的愿望。孩子在身边就好,这样才能给父母养老送终。
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但一定得保证能够居住在父母附近,尤其是居住在年迈的父母附近。这样才能够保证在父母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随时出现在他们的身边。
在这点上,妈妈是幸福的。我们兄弟姐妹们都没有出息,别说出国定居,就是出省定居都有困难。因此我们基本都围绕在她的身边,陪她一起喜怒哀乐,陪她一起度过平凡的每一天。
妈妈总是做好一堆好吃的,然后分成几份,挨家挨户去给子女们送过去。她拿着所有子女家的们钥匙,打开门,放下好吃的,有时还会顺手替他们收拾一下凌乱的房间。
因此,我们感觉,妈妈时刻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也时刻在妈妈身边。
5
邻居们都羡慕我们家的人经常聚集在一起,尤其是节假日里。这也是爸爸生前最喜欢看到的场景。
至今我依然记得我们兄弟姐妹们拖家带口回到妈妈的家时,爸爸高兴地又蹦又跳的样子。
如今,爸爸已经离开很多年了,我们家的这一习俗依然没有更改。每个节假日里,一大家子二十几口人,总会聚集在一起,吃喝玩乐话家常。
当然,也会有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也会有争吵,但再怎么闹,总撇不过“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情。
因为妈妈和小弟弟一起住,大姐怕弟媳不习惯,说:“妈在家就在。妈妈在,兄弟姐妹就是亲人,妈妈不在了,兄弟姐妹就是亲戚。”
是啊,因为妈妈在,我们就会有各种理由聚集在一起,是她给了我们孝顺的机会。这种凝聚的力量,只有妈妈才能够拥有。这就是所谓的根的力量吧。
希望我们的妈妈可以比外公还长寿,那么,我们就可以更多地享受到浓浓的母爱和紧密凝聚着的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