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谷爱凌为中国拿下了冬奥会第三枚金牌。
18岁的世界冠军,斯坦福大学学霸,从昨天到今天,这个北京姑娘和她的妈妈谷燕刷屏了!
在访谈中,谷爱凌说起上场前给妈妈打了个电话讨论最后该用哪个动作。
妈妈说:这是你的比赛,你享受就好。
在第二跳后,谷爱凌比分略微落后于法国对手,此时,银牌已经被收入囊中。
但是谷爱凌并未就此保守止步,相反,她尝试了以前从未试过的“超纲”动作,最终顺利拿到了金牌!
“你们可能不信,但我最后一跳之前都没有压力。”
对她说,突破自己的极限,展现自己最大的潜力,是比“赢对手”更加重要的事情,甚至超越了胜负。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谷的母亲。
与中国式家长传统教育不同,谷爱凌妈妈从来不限制女儿的发展。除了学习之外,还有很多重要且有乐趣的事情。
在一则访谈中,谷妈妈表示:“爱凌说,比如他爸是哈佛毕业的,我是斯坦福毕业,所以她就觉得我必须上斯坦福。”
“我跟她说,你不必须要上斯坦福,但是你更重要的是一辈子,都不放弃学习”
高考不是终点,研究生博士也不是终点,热爱学习,终生学习才是重点。
“不要害怕和别人做的不同,生活本来就是千变万化的。”
果真是别人家的“妈妈”!
所以我们在谷爱凌身上,看不到很多伟大运动员面对“冠军”时的患得患失,或者孤注一掷的悲壮。
在谷妈妈从小耳濡目染的熏陶下,谷爱凌早就懂得了热爱大于一切,夺冠背后更多的是突破自己的潜能,挑战极限!
所以在最后关头,万众瞩目的夺冠战中,才有这份从容和勇气,“解锁”了新动作。
写在最后:
刚读完《终身成长》,对作者不断解析和反复提及的“成长型思维”和“固定型思维”重新进行了梳理。
看到这篇新闻,福至心灵:
乖乖,不论是谷爱凌本人“最后一跳”的选择,对“夺冠”的态度,
还是谷妈妈对“考上斯坦福”的态度,对“金牌”的态度,不正好论证了书中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吗?
对“固定型思维”来说,成功是结果,是外界的评判,是天赋和能力;
而对“成长型思维”来说,成功是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终身学习、终身成长;
和要求孩子“必须考名校”、“必须考第一”的父母相比,谷妈妈这样的父母传递给孩子的是:
面临低谷时有信心走出困境,面临未知时敢于接受挑战,不断学习新知识,永远有在成长的路上!
而后者给传递给孩子的是:
“考不上名校我就是废物”、“不是第一我就是失败” ;
这样的孩子会越来越执着于外界的评价,反而会失去学习或者生活的真正乐趣 —— 他们也许聪明,但面对挫折时不堪一击!
“无论丈夫与妻子、教练与运动员、经理与员工、父母与子女,还是老师与学生,
一旦开始用成长型思维模式看待问题,就从评判与被评判的关系,变成学习与帮助学习的关系。他们致力于成长,而成长和持续成长需要足够的时间、努力和相互支持。”
以书中的一段话为结尾,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