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骂人不带脏字儿,中国古人是高手。
有副著名的对联,“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据说出自蒲松龄《聊斋志异》。这副对联乍看平平无奇,但细细琢磨,真是妙在其中。
上联有七无八,意为“忘八”,谐音“王八”。下联中,朱子八德少一德“耻”,故指“无耻”。这是不动声色地就将人骂了个狗血淋头。
“无耻王八”,影射的是前明降将洪承畴,洪大将军若地下有知,恐怕会气得掀了棺材板来找蒲松龄算账。虽然洪承畴这个人争议很大,但他身为前明进士、兵部尚书,却在大是大非面前失了风骨断了脊梁。降清是事实,镇压南明也是事实,被骂一句无耻王八,一点儿都不冤。
不冤的还有近几年在越南、韩国兴起的所谓越服运动、韩服运动。
两个自古依附于央央中国的蛮夷小邦、弹丸之地,几百年前还在使用汉字作为官方文字,向天朝进贡,从中国学习礼仪文化。至于服饰,处处都离不开华服汉服的基底和元素,一个生搬,一个硬偷,却颠倒黑白非说是自家发明,骂他们“东施效颦”、“沐猴而冠”,那都是客气了。
哎,这俩也是可怜,全部的历史不是被这家占领就是被那家殖民,好不容易独立了仍然不能完全自主,那卑微不忿的心灵可不是需要臆造一个颠倒的假象来支撑么。可惜啊,猴子就是猴子,穿上衣裳那也没个人样儿。
话是损了点儿,但是形象贴切。
沐猴而冠这个词最早出自《史记·项羽本纪》,说是项羽攻占咸阳后沾沾自喜,认为一个人升官发财了却不回故乡炫耀一番,就好比锦衣夜行,无人知晓,实在不爽。可见项羽此人好大喜功浮躁浅薄,有人鄙视其言行,气愤地说:“人们都说楚人沐猴而冠,真是说对了。” 后来,这个人被项羽扔进鼎镬活煮了。楚霸王项羽,其实就是这么心胸狭窄。
历史上倒是有许多胸怀磊落、颇有风骨的女子,后蜀花蕊夫人便是其一。她有一诗很著名的七言,虽然一个不友好的字儿都没有,却掷地有声,足以令万千男儿无地自容。
“十四万人齐卸甲,更无一人是男儿”。
五代十国,群雄逐鹿,宋太祖赵匡胤兵临城下,后蜀主孟昶不敌而率大军降。花蕊夫人被赵匡胤看上纳入后宫,押回汴京途中她悲愤写下这首《述国亡诗》。
抗战时期国军降兵如潮、降将如云,毫无气节,令人不耻,这句诗送给他们我觉得特别适合。
想起最近网络上看到的一个热帖,果然文化人骂起人来才是真狠,乍一看还得反应一下:
这位“默声人”的回答不带一个脏字,却将对方那丑陋谄媚的奴才嘴脸撕了个干净彻底,痛快!
古人还有一句挺损的骂人话,叫做“何不以溺自照!” 通俗地讲,就是“你怎么不撒泡尿照照自己?” 有点儿粗俗,但骂这些不把自己当人的“跪族”正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