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自尊心之评分(–p61)
读到这一部分,才逐渐有些清晰了。同时也感受到自己之前边读边记的好处了:在之前的一些疑问,在今天的阅读中找到了答案。例如对于评分的认识,我之前会以为就是如我们现在的考试打分的评分,如果不通过用评分又如何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呢?今天读到54页才明白,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评分不像许多人头脑中理解的大型考试及日常测验,而是指每天都在进行的检测评估包括作业评分。
还有我对学生抄袭原因的自我解答,与苏师说的因为原有基础等原因,这个孩子无论如何努力都不可能胜过其他学生,索性放弃学习以抄袭来获取高分。知识没考虑到还因为老师的原因“日以分数论英雄,只重视排名。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持续的关注和洞察,只关注到最后考试的结果。”
评分,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说,评价或者反馈。在教育教学中具有极重要的地位。
送货司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评分应当有分量。
什么样的评分更有分量,更有意义呢?
简单来说,就是评分要对学生有促进意义,有激励的作用。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总是能遇到一些在课堂上学不会的孩子,我们能直接判定孩子不及格吗?【如果学生由于某些条件和情况而没能掌握好知识,此时不应该给学生评分。那要如何做呢?告诉孩子,相信通过他的努力他能学会,同时可以提供必要的帮助,促进孩子的自我学习。用苏师的话就是“等学生重新完成了知识的学习,教师再进行评分”。】
教师评分的焦点是指向知识还是指向人?二者的差别在哪?
在学生没有能力掌握某一知识的情况下,不能就这一知识进行评价。要让学生理解评分标准,直至最终形成自我评分的能力。【评分指向知识。学生会将注意力及精力聚焦于知识本身,会通过不断的查漏补缺,不断的挑战困难来获得发展,并不断增强自信自尊。达到最好的自己。】
而如果评分指向人,那么就是成王败寇,一个人行或不行,取决于这个评分。此时的学生不一定理解评分标准。【当评分指向人的时候,学生为了分数而学习,容易对知识本身产生厌倦。这种现象是现在绝大多数学校的现象。】
【当我们看到高考过后,孩子们的撕书情景,漫天飞舞的纸片,表面上看,是学生在发泄情绪。表达对知识重压的不满。从深层原因分析,是学生没有从学习中获得快乐,而是把学习当成任务。在考试完成之后,对知识本身产生了厌倦。】
欠缺性评价:是从学生的不足处入手进行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聚焦于学生的欠缺,通过评分等方式不断的揭示学生的欠缺,来督促学生改正,更关注学习结果。
成长性评价即将评价与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学生会掌握知识时不进行评分,只有学生经过努力掌握之后再进行评分,评分具有激励作用。主要作用就是让学生在挑战,学习困难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对比之后我们会发现,成长性评价,更关注于学习的过程。而欠缺性评价,更关注于学习的结果。】【在我看来,欠缺性评价和成长性评价应该交互使用。通过欠缺性评价,让学生自我发现自身的不足。但是要注意在评价过程中不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尊心。然后通过学生的自我努力,成就最好的结果。】
一定要注意评分是针对知识的评定,而不是对学生人格的评定。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从外在评价走向内在评价。从教师评价走向学生评价,从学校教育走向自我教育。
评价的本质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且良性的自我感受。进而激励学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意志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相应地促进道德水平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