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说,评价,或者反馈,在教育教学中具有极重要的地位。学生是否拥有良好的自我感觉,以及是有勇气继续努力,还是灰心丧气地放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评价。年龄越小的学生,对教师评价的依赖性越强。
“不可把对知识评分当做一项独立的事情从教学过程中分出来。只有当师生关系建立在彼此的信任与关怀的基础之上时,评分才能成为促使脑力劳动积极起来的推动力。
第一,宁愿评分的次数少些,但要使每次评分都评的更有分量、更有意义。
第二,如果学生由于某些条件和情况而没有掌握好知识,我从不给予不及格的分数。
第三,如果发现学生的知识含混不清,发现他们对正在学习的事物和观念有点不明确,就根本不要作任何评分。
第四,应当避免提出这样一类问题,这类问题要求的回答只是十分准确地重复教师讲解过的东西或从书本上背熟了的东西。”
苏霍姆林斯基所讲的评分,不是许多人头脑中理解的大型考试及日常测验,而是指每天都在进行的检测评估,包括作业评分。
在这四条中,很难理解的是第二三两条。
他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比较清晰的洞察到每一个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哪些是没有能力掌握的,哪些是比较模糊的?这种洞察力,是专业能力的主要标志之一。教师是通过课堂上对学生的观察,通过提问得到了解,以及理解学生作业中的信息等途径来获得这种洞察的。
当教师发现学生没有能力掌握知识或者知识掌握的比较模糊时,应该停止评分,帮助学生去克服困难掌握知识,掌握之后再进行评分。
比如学生的作业出现严重的错误,说明学生没有掌握或还比较模糊时,教师应该促使学生重新检查思考,必要时可向老师或同学请求帮助。等学生重新完成了知识的学习,教师再进行评分。
教师评分的焦点,有两种指向,一是知识,一是人。指向知识的评分,学生会将注意力及精力聚焦于知识本身,会通过不断地查漏补缺,不断地挑战困难来获得发展并不断地增强自信自尊。指向人的评分,学生为了分数而学习,分数高,则易骄,分数低,则易馁,容易对知识本身产生厌倦。
两者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前者激发的是内在的积极性,后者激发的是外在的积极性。前一种评分难度比较大,因为需要较强的专业性才能做到“个别对待”,后者则相对简单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