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以前,一篇叫做“凌晨四点的哈佛”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文章讲的是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在凌晨四点时依然灯火通明、座无虚席,学生们都在心无旁骛的学习。看完这篇文章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备受鼓舞,甚至在每个熬夜背单词的夜晚,都要拿出来翻看一下,顿时感觉浑身充满了奋斗的细胞,于是乎继续挑灯夜战,当然后果就是第二天早上理所应当的起不来。
在每个起不来的早上,我都会在心里默默的感叹一句:这就是我与哈佛学生的差距。
渐渐的,我内心中认定了自己与名校生的差距,不再硬逼自己熬到凌晨4点再睡,每天过着11点睡,7点起床的悠哉生活。
后来侥幸来到北大,我想着这里虽然不如哈佛,但依旧是中国佼佼者的聚集地,这里的人一定不是特别聪明就是特别努力,凌晨四点的北大图书馆,应该也如哈佛图书馆般灯火通明,我要在这种环境下奋斗!
然而,北大的图书馆和自习室在10:30都会关闭。
然而,“凌晨四点的哈佛”被证明是假的。
我仔细的观察着周围的同学们,他们脸上没有熬夜后菜色和黑眼圈,身上没有书呆子特有的木讷气质,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双商极高,同时玩转学术、科研和社工,没事还能打个游戏撩个妹。
这些比你聪明的人确实也比你努力,但不是耗时间的瞎努力。
这些人比你多出来的,无非是三样:明确的目标、不断的努力、强大的自控力。
明确的目标
周围的同学大多从入学开始,就对自己有着明确的规划。规划的远的都想好了自己这辈子要做什么,规划的近的也想好了自己之后是找工作还是读书。于是乎,找工作的从刚入学开始就混迹于学生会、社团,假期时不时的到以后想工作的城市或单位去实习,读书的就安安心心刷GPA,搞科研。大家各自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前进,便少了犹豫徘徊、浪费在折返道路上的时间。
我的室友小A便是个很好的例子:研究生还没入学时,她已经开始给老师帮忙,研究自己的课题方向了;一年级时,她在上课之余,发表了自己的一篇研究文章,同时参加雅思考试拿到了不错的成绩;二年级时,她便在我们羡慕的眼光中拿到了国家奖学金,同时凭借着自己一年级取得的成绩找到了很不错的实习;现在,当我们正为自己投出的实习简历石沉大海而焦头烂额时,小A已经经历了几轮实习了,不仅实习公司越来越好,她对自己的发展道路也越来越清晰,准备利用专业优势跨界金融会计研究,现在正在努力备考ACCA。
对比小A的明朗,我自己却经常迷茫,想走科研这条路,却每天都羡慕找工作的同学过上的光鲜亮丽的生活。迷茫起来什么都不想做,只想做一只鸵鸟,每天宅在宿舍看剧,仿佛世间纷扰与我无关,这样颓废的日子过得很快,经常一个学期就这样颓废过去了。这样的犹豫和徘徊仿佛很少在我的大神同学身上看到,他们的目标极其清晰,如何直到目标,如何曲线救国,在入学一开始就思索的一清二楚。于是,同样的距离,大神走的两点之间距离最短的直线,而我一直弯弯曲曲的走到终点,运动量自然是他们的两三倍。
不断的努力
小A的成功,虽然是由于她目标的清晰,但背后也离不开不懈的努力。只有我们知道她写文章一动不动,写到背疼难忍只能每天回来躺着;只有我们知道她需要在炎热的夏天往返3小时才能完成一天的实习;也只有我们知道在晚上我们熄灯聊天时那个默默塞着耳机的小A是在赶PPT。小A的努力,几乎没有一天中断过。
名牌大学是个筛子,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一层层的往下筛人,一旦停止努力,你便会顺着筛网漏到下面去,留在筛上的,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人,却是一直不断努力的人。所谓不进则退,在这里体会的尤为明显,有时甚至感觉跑的慢点就会落后了。
在北大呆了两年了,很少看到有人会挑灯夜读,大家一般都会在12点前准时休息,早上6,7点钟准时起床,日复一日。临近考试,很少有人临时抱佛脚,这帮谙熟考试套路的人儿会在每门课之前都预习,课后复习,悉心准备,从容应试。
强大的自控力
其实谁都愿意吃饱了不动,但会长肉。其实谁都愿意躺床上刷剧,但会退后。
知道道理还能遵守,严格的自律是我在很多同学身上发现的共同点。
比方说,这些年我一直保持着健身的习惯,但我晚上基本不回去北大的健身房,因为晚上健身房通常会人满为患。对比了几个学校的健身房,北大健身房的人数可谓非常突出,这帮不是专业搞体育的人儿个个把自己练的跟健身教练似的。
这里面的大部分人,都愿意吃饱了不动,鼓励他们每天健身的动力不是热爱,而是强大的自控力。
享受自律,享受自律带来的人生,是我从这些北大同学身上学到的宝贵财富。